劉雪松:一把雨傘能夠引發多少誤導?

2015年04月09日評論
公眾又拿雨傘說事了。這回是在漳州。一個處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的地方。

根據視頻顯示的畫面,傘下的主人公是漳州市環保局局長丁曉岩,幫他打傘的是一位白衣女子。局長在傘下,女子在雨中。視頻傳到網上,一些在隔牆扔磚中嘗到過快感的網友暗諷,「無臂官員親臨事故現場,好敬業!」有的網友乾脆叫板,希望查一查這個最新版的「打傘哥」。昨天下午,南方都市報就此採訪漳州市外宣辦工作人員時,對方解釋稱,打傘的只是會場工作人員的主動行為,屬於無心所為,相關畫面遭到網友誤讀,「肯定沒有誰讓人給領導打傘,更不可能有領導主動要求別人給他打傘」。

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對於這個特定的人物,輿論表現出來的情緒顯然不咋的。在這段畫面中,不同的視角,確實能解讀出不同的效果。比如,有的人可以解讀為領導幹部冒雨接受記者採訪,而有的人可能覺得下這麼大雨,局長連帶把雨傘出門的習慣都不養成,擺明了是被伺候慣了。比如,有的人覺得領導也是人,眾人遮水他獨淋雨,同樣也是不人性化,而有的人覺得不是民眾對領導幹部的要求高,而是這種缺乏生活常識的作派關鍵是缺乏平民意識;比如有的人在雨中這一幕裡感受到的是良好乾群關係,而有的人看到的是馬屁與馬主的默契和諧。

很遺憾,對於漳州的環保局長,並沒有太多的人願意往善意的方面去解讀他傘下的形象,而是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他出門不帶雨傘的心態。這種幾近暴戾的情緒之所以能夠迅速擴散,並得到網友的響應,除了漳州PX項目爆炸事件本身引發的情緒蔓延之外,丁局長在畫面中雨傘下安然若定的神情,如果按照嚴苛的官員高標準來給旁觀者打分,這傘下的形象確實有著不盡人意之處。因此,當地官方將其完全歸咎於網友的誤讀,恐怕也是有失公允的。

一個習慣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的人,這樣的天氣出門不帶雨傘是說不過去的。丁局長身邊的記者、工作人員都自備了雨具。丁局長這天正好忘了這茬不要緊,但一個習慣了在受人幫助時心有謙敬之意的官員,突然自己的頭頂不下雨了,應該是知道自己被人照顧上了,也應該知道有太多的官員因為被人打傘而引發過輿論的不滿過了,多少應該有些顧忌的姿態。沒顧忌也行,不知道幫自己打傘的是位女性、並且不知道這女子為了幫他打傘自己淋在雨中也行,說聲謝謝總是應該的吧?

很遺憾,這一幕,丁局長就像沒發生過一樣。

但這一幕,卻映在了旁觀者的眼裡。

應該說,網友由此料定雨傘之下受之無愧的丁局長小節之外必有大節問題,這種思維是相當粗暴的,也不符合法治社會公民應有的素養。但一把雨傘之下的官員形象能夠如此凌亂人心,官員自身還千萬不要覺得有太多的委屈。網友可能會誤讀官員身後的大節,但讀得懂視頻畫面中的細節。可能會誤讀傘下官員的主觀願望,卻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讀得懂他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讀得懂這種習慣與能力的成因與自己的區別所在。

一把雨傘不能給一個官員的大節定性。但一把雨傘應該成為很多人當官做人的誡訓。丁局長如果沒有誤讀網友的情緒,就不要有太多的委屈。下雨天出門,跟老百姓在一起,還是自己帶傘自己打傘為好。養成習慣就好。關鍵不是怕誤讀,而是養成一個跟老百姓沒有太大區別的好習慣。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