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川中國城是炸醬麵的故鄉
在中國城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炸醬麵了。南韓人一談起中國飲食,最先想到的就是炸醬麵。仁川中國城便是這炸醬麵的故鄉。炸醬麵也叫炒馬面,在中國它是一種將中國黃醬(用白面和黃豆發酵而成)和肉炒熟後放在麵條上吃的飲食。南韓華僑們則開發了南韓式的春醬,在上面加上了蔬菜和肉,製成了適合南韓人口味的飲食,所以南韓的炸醬麵其實是南韓化的中國飲食。
韓國人一談起中國飲食,最先想到的就是炸醬麵。(大紀元)
隨著時代的變遷,炸醬麵不僅成為了南韓華僑特色的飲食文化,並且深受南韓民眾喜愛。去年5月,中國城一帶舉行了「仁川中國文化旅遊慶典」,包括9,100名中國遊客在內,共2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慶典。
為了能品嚐一碗這裡的炸醬麵,遊客們有時排起100多米的長隊,一家炸醬麵店曾經一天最多賣掉4千碗炸醬麵,刷新有史以來最多的紀錄。
為了記錄南韓華僑的主營食品「炸醬麵」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歷程,南韓首座「炸醬麵博物館」去年4月在南韓仁川市中區善鄰洞的中國城開館。
「炸醬麵博物館」由南韓仁川市政府和仁川市中區政府耗資65億韓元(約合港幣4,320萬元),在仁川中國城的南韓首家炸醬麵店——「共和春」大樓原址建造,館內2層共設有7個展覽室,通過文物和模型,展示了華僑經營的炸醬麵在南韓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歷程。
中國城見證歷史
位於仁川中區北城洞和善鄰洞一帶的中國城(又稱中華街,唐人街),佔地面積11.4136萬平方米,至今已有130年歷史。2001年這裡正式成為旅遊特區,為了吸引更多遊客,2007年4月發展成為了「地區發展特區」,定居的華僑人數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加。居住在此的華僑目前已經達到200多家、600多人,大都是早期移民過來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華僑後裔。在這裡能夠一睹「微縮」了的中國景觀。
這裡坐落著南韓首座「炸醬麵博物館」、29家中餐館、近60家特產品店和華僑小學、初中、高中。另外,還有既是廟宇(前身是華嚴寺)又是武館的義善堂。仁川市政府籌資5億韓元修建的長135米的三國誌壁畫街,在這條街上可以欣賞到三國演義裡的主要場景,保留著諸多中國風格的建築物。
南韓華僑的滄桑歷史
從炸醬麵博物館展出的一件件陳舊物品中,見證了南韓華僑走過的百年滄桑。據記載,1882年,清朝政府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平叛,40餘名中國商人隨清軍來到朝鮮古都(如今的南韓),這被認為是近代史上第一批進入南韓的華僑。首批華僑來韓定居後,不少人以經營餐飲業維生,其中主打食品就是炸醬麵。此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到朝鮮半島創業,到20世紀20年代,在該地區的華人增至20萬人。在隨後幾十年間動盪的歲月裡,南韓華僑遭受了戰火的洗禮和種種歧視政策,在南韓艱難地生存和發展。
仁川中國城便是這炸醬麵的故鄉。(大紀元)
1931年,朝鮮半島掀起排華事件,仁川、漢城、元山、平壤等地相繼爆發排華慘案,整個朝鮮半島的華僑被打死142人,傷546人,失蹤91人,大批華僑逃離。
中國內戰爆發後,山東省及東北地區赴韓謀生者增加,出現第二輪華僑移民潮。1948年,南韓華僑人數達到8萬多人。韓戰結束後,南北韓分治,中共當局不承認南韓華僑的身份,使這些原籍中國大陸的華僑只能持台灣護照。
六十年代以後至冷戰結束前,南韓出台了一系列歧視外僑的法令,使得南韓華僑在南韓生存與發展困難重重。不少華僑選擇離開南韓,到美國或台灣發展。
據統計,韓華僑華人現約有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首爾、釜山、仁川、大邱等地,他們的祖籍主要來自山東省。近年來,南韓政府對華僑的待遇不斷得到改善。
──轉自《大紀元》
(責編:嘉曼)
在中國城最引人注目的要屬炸醬麵了。南韓人一談起中國飲食,最先想到的就是炸醬麵。仁川中國城便是這炸醬麵的故鄉。炸醬麵也叫炒馬面,在中國它是一種將中國黃醬(用白面和黃豆發酵而成)和肉炒熟後放在麵條上吃的飲食。南韓華僑們則開發了南韓式的春醬,在上面加上了蔬菜和肉,製成了適合南韓人口味的飲食,所以南韓的炸醬麵其實是南韓化的中國飲食。
韓國人一談起中國飲食,最先想到的就是炸醬麵。(大紀元)
隨著時代的變遷,炸醬麵不僅成為了南韓華僑特色的飲食文化,並且深受南韓民眾喜愛。去年5月,中國城一帶舉行了「仁川中國文化旅遊慶典」,包括9,100名中國遊客在內,共2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慶典。
為了能品嚐一碗這裡的炸醬麵,遊客們有時排起100多米的長隊,一家炸醬麵店曾經一天最多賣掉4千碗炸醬麵,刷新有史以來最多的紀錄。
為了記錄南韓華僑的主營食品「炸醬麵」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歷程,南韓首座「炸醬麵博物館」去年4月在南韓仁川市中區善鄰洞的中國城開館。
「炸醬麵博物館」由南韓仁川市政府和仁川市中區政府耗資65億韓元(約合港幣4,320萬元),在仁川中國城的南韓首家炸醬麵店——「共和春」大樓原址建造,館內2層共設有7個展覽室,通過文物和模型,展示了華僑經營的炸醬麵在南韓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歷程。
中國城見證歷史
位於仁川中區北城洞和善鄰洞一帶的中國城(又稱中華街,唐人街),佔地面積11.4136萬平方米,至今已有130年歷史。2001年這裡正式成為旅遊特區,為了吸引更多遊客,2007年4月發展成為了「地區發展特區」,定居的華僑人數也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加。居住在此的華僑目前已經達到200多家、600多人,大都是早期移民過來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華僑後裔。在這裡能夠一睹「微縮」了的中國景觀。
這裡坐落著南韓首座「炸醬麵博物館」、29家中餐館、近60家特產品店和華僑小學、初中、高中。另外,還有既是廟宇(前身是華嚴寺)又是武館的義善堂。仁川市政府籌資5億韓元修建的長135米的三國誌壁畫街,在這條街上可以欣賞到三國演義裡的主要場景,保留著諸多中國風格的建築物。
南韓華僑的滄桑歷史
從炸醬麵博物館展出的一件件陳舊物品中,見證了南韓華僑走過的百年滄桑。據記載,1882年,清朝政府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平叛,40餘名中國商人隨清軍來到朝鮮古都(如今的南韓),這被認為是近代史上第一批進入南韓的華僑。首批華僑來韓定居後,不少人以經營餐飲業維生,其中主打食品就是炸醬麵。此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到朝鮮半島創業,到20世紀20年代,在該地區的華人增至20萬人。在隨後幾十年間動盪的歲月裡,南韓華僑遭受了戰火的洗禮和種種歧視政策,在南韓艱難地生存和發展。
仁川中國城便是這炸醬麵的故鄉。(大紀元)
1931年,朝鮮半島掀起排華事件,仁川、漢城、元山、平壤等地相繼爆發排華慘案,整個朝鮮半島的華僑被打死142人,傷546人,失蹤91人,大批華僑逃離。
中國內戰爆發後,山東省及東北地區赴韓謀生者增加,出現第二輪華僑移民潮。1948年,南韓華僑人數達到8萬多人。韓戰結束後,南北韓分治,中共當局不承認南韓華僑的身份,使這些原籍中國大陸的華僑只能持台灣護照。
六十年代以後至冷戰結束前,南韓出台了一系列歧視外僑的法令,使得南韓華僑在南韓生存與發展困難重重。不少華僑選擇離開南韓,到美國或台灣發展。
據統計,韓華僑華人現約有2萬多人,主要分佈在首爾、釜山、仁川、大邱等地,他們的祖籍主要來自山東省。近年來,南韓政府對華僑的待遇不斷得到改善。
──轉自《大紀元》
(責編: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