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億葦:中國製造正被擠出美國超市

2015年11月21日評論
曾幾何時,在美國超市服裝、鞋帽、電器和許多生活用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一時間讓美國人感到很鬱悶,怎麼都是中國製造啊?現如今,已改為越南、埃及、孟加拉國、泰國、馬來西亞了,美國本土製造也多了起來。可以印證的是中國這幾年有大量工廠減產或倒閉,尤其是原來的外銷型企業。東莞、寧波、常州、無錫、崑山、蘇州、無錫、天津等地,2014年以來都有不少企業關門大吉。

2015年夏,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表了一個《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說是若以美國的製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高達96。這是說生產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生產成本100美元,那成中國就是96美元。中美兩國的生產成本已經非常接近了,便不再有競爭優勢。

這分報告分析了中國製造成本大幅攀升的原因:

一、工人工資從2004年到2014年,上漲了187%;

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從2004年至2014年升了35%;

三、能源成本上升,工業用電每千瓦小時2004年7美元,2014年11美元,增幅157%;天然氣2004年5.8美元,2014年13.7美元,增幅236%。

而美國的工資從2004年到2014年僅增長了不到30%,雖然美國工人的工資還遠遠高於中國,但美國有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兩項一對比,中國的成本優勢就被抵銷掉了。甚至現在中國的紡紗業成本已經比美國高出30%,導致大陸紗廠反而前往美國設廠。

美國人的分析不一定完全符合實際,或有誇大的一面,但也說出了一定的趨勢。就工資而言,美國普通工人月工資大約在2000到3000美元之間,中國普通工人為2000到3000人民幣之間。美國工人的收入大致是中國工人的六七倍。十多年前,這個差距為十多倍。從兩國工資的絕對值來看,中國仍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中國工人的資的上升雖然比美國快一些,但遠未到質變的地步。美國人講中國工資上升過快讓人不服,這不應是重點。中國也應當提高工資水平,不能總是做超低收入國家。重點確實在其他方面。

電價,美國工業用電比居民用電還便宜。徐匡迪在「2015:再塑發展新動力」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演講中說美國工業電價相當於人民幣1毛一度電,而中國是工業用電每度0.58元人民幣。這個差距就大了。天然氣,美國的價格也遠比中國便宜。這樣的反差就比較嚴重了。

汽油,美國現在大約每加倉3.2到3.4美元之間樣子,合每升不到1美元,但價格一直比較穩定,換算成人民幣6元左右,一般不到6元。中國汽油經過多次調價後,現在92號汽油每升不到6元了,95號還是6元多。我國油價高的時候,我印象中要到八九元的樣子。

運輸以汽車運輸為主,汽車主要是燒油。中國與美國最大區別是美國很少收費公路,中國公路大多收費,且幾十公裡到一兩百公裡就有一個收費段。你駕車從北京到廣州走高速,大約按5毛錢一公裡算,要繳費近千元。小車一升油大約可以走10到15公裡,那麼,過路費就有六七元以上。貨運過路費,現在的收費原則是遠高於小車。中國的汽運成本,實質就比美國高多了。

另一個是很難比較的是房租。中國房價過高,早已超過中國經濟的承受能力。房價高,房租也高。房租有兩塊,一塊是工廠和辦公室租金,一塊是民用房租金。雖然工廠一般提供集體宿捨,但那裡生活條件太差,工人到了婚戀階段,最起碼要租一套小房子。這樣,生產企業一塊很大的支出用於工廠和辦公室租金,另一塊增加的工人工資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交給了房租。在工廠訂單充足,水電、燃料、運輸成本沒有上升到現在這個階段時,工廠承受高房租沒有太大問題。訂單少了,租金不能少。即便租金不上漲,也成為難以承受的成本。

這裡面產生了一個特別難以理解的問題。水電油等,都是大國企壟斷性企業經營。為何這些大國企提供的產品價格,反而遠高過經濟發達的美國呢?大國企不是說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嗎?為何到頭來反過來變成抬高一般製造業成本的罪魁禍首?

這些個大國企除了管理不當,大手大腳等之外,也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房地產價格高了,他們這一塊的成本也被推高了。中石油、中石化建廠房、油庫、加油站等,房地產成本上升也是要算進經營成本中去的。

就是高速公路這一塊,也受到房地產的衝擊。現在修建一條高速公路,沿線的拆遷費用越來越高,而材料、建築施工費用上漲幅度反倒有限。在投資減緩的情況下,建築材料和建築施工企業日子反而越來越難過。

主要是聯動反應。房價帶頭高,水電油及運輸等價格往上跟,再加上高稅收、匯率、銀行貸款利息等因素,如此一來,在中國工人工資絕對值仍遠低於美國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綜合生產成本卻大幅拉近了與美國的差距。同時,中國生產製造企業還直接面臨增加環保投入和產品質量提升的壓力。

中國生產製造企業出路也許不得不轉向內需經濟、自主品牌經濟和創新經濟,但高房價、高水電油費、高稅收、匯率、銀行貸款利息這些壓在企業身上,長遠來看,並不能滿足企業升級轉型的必要條件。綜合成本太高,哪裡玩得轉呢?

內需經濟有一個大前提,是國民實際收入有大幅的提高。可現在,中國經濟界和各級地方政府,仍在房地產經濟的迷夢中沉迷不醒。就算企業被迫增加了一點工資,但相當一部分家庭的收入還是投給了房地產。相當一部分線用去買房和租房了,哪有多少余錢用於其他消費?

可憐的國人在這時候,又被阿裡巴巴這樣的電商狠狠地忽悠進去了。阿裡系等電商平台,將低價惡性競爭推向了極至,讓假冒偽劣商品更加橫行無忌。生產製造企業和城市商業都深受其害。國家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超低價競爭和假冒偽劣商品盛行,怎麼能夠達成自主品牌經濟和創新經濟的目標?

解開生產製造企業的鑰匙首先就是要在經濟結構調整上下苦功夫,將房地產、水電油及運輸價格降到合理的水平,並對超低價競爭和假冒偽劣商品實行鐵腕整治,否則,恐怕我們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製造業走向衰落,讓世界製造業大國之名拱手讓予他國。是老航危言聳聽嗎?是老航不懂裝懂而胡言亂語嗎?那就走著瞧吧。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