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盛筵款待非洲人 北京收穫了什麼?

2018年09月06日評論
一眼望不到頭的豪華車隊,奢華的五星級賓館,金碧輝煌的宴會廳,色彩繽紛的各種美食,煞費苦心準備的節目……高規格的種種禮遇,是剛剛落幕的參加中非合作論壇的非洲52個國家領導人和夫人們的直觀感受。在享用過後,非洲領導人們還心滿意足地一如既往帶走了來自北京高層的慷慨禮物:向非洲提供的60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專項資金和投資;同時北京承諾免除「與中共有外交關係」的非洲窮國2018年底到期的政府間尚未償還的債務。

那麼,花大力氣盛宴款待非洲人的北京又收穫了什麼呢?

第一個收穫是北京之舉不僅讓美國和西方國家再次接收到了其不願在中美貿易戰中退讓的信號,也坐實了其擴張的野心。

無疑,此次中非合作論壇,無論從規模還是規格以及中共投入的精力看,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中共高層的參與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北京此舉被外界視為在貿易戰下,拉攏非洲抗美的一個舉措,也傳遞了不願向美國妥協的信號。

問題是,拉攏這些「窮朋友」,用非洲市場取代美國市場,管用嗎?要知道,非洲經濟總量占全球1.5%,而美國是25%,中共怎麼用非洲取代美國?或許北京的大撒幣可以改善某些非洲人的生活,可仰仗非洲人讓中國人民走向富裕的道路,只能說願景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

而北京的高調也讓美國和西方更加清醒。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9月4日在華盛頓的一個情報與國家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越來越了解中共的企圖了」。他說,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共繼續追逐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企圖推進中共日漸擴張的國家利益和資產。他稱,中共試圖在現行的國際體系中為自己打造特殊的大國角色,並試圖改變國際體系,使自己的獲益最大化。中共還將繼續利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帶一路」來促進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並試圖延伸軍事觸角。

科茨認為,中共的影響力在亞洲感受最大,但目前也在逐漸擴張到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在南中國海,中共是打算取得南中國海的實際控制權的。

毫無疑問,非洲論壇印證了科茨所言不虛。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的非洲各國,正在走向北京挖的陷阱中,未來債務危機出現的概率並不小。

第二個收穫是北京之舉引發了坊間普遍的不滿,這讓本已民心喪失的中共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在中共號召國人「共克時艱」之際,在國內物價飛漲、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災難此起彼伏,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污染防治、貧困等問題上,資金仍捉襟見肘,國人感嘆生之多艱之際,北京高層又一次的慷國人之慨,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說,還提供巨額支援,這讓身處發展中國家的許多中國人實在無法接受。

網上一篇文章稱,600億美元,按照當前匯率折合人民幣是4100億元左右。根據中共財政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表》,4100億相當於全國財政用於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475.83億)的2.78倍,相當於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2130.78億)的2倍,相當於社會福利支出(682.01億)的6倍;相當於公共衛生支出(1885.84億)的2.17倍,相當於污染防治(1883.02億)的2.18倍,相當於扶貧支出(3249.56億)的1.26倍;相當於全國財政用於科學技術支出(7266.98億)的56.42%,相當於高中教育(2841.06億)的1.44倍,相當於全國高等教育支出(4334.89億)的95%。

也是,誰讓北京最高層發出了這樣的豪語,北京對非洲國家和人民是「多予少取、先予後取、只予不取」,那麼反之,現實就是,其對自己的國民就是「少予多取、先取後予、只取不予」。這樣的國家領導人代表的是誰的利益呢?

這也就難怪坊間罵聲一片:「哪來的錢」、「忍不住想罵」、「打腫臉充胖子」、「就算是牲口,也要先餵飽自己家的吧。」「這麼多錢拿一點重建壽光、潮汕多好。」「收割P2P產業,贈送他人,網貸毀了多少家庭。」「擴大內需不是同樣減庫存嗎。中國人不是人嗎?」「這個國家病得不輕!」

另據美國之音報導,一些中國批評人士把這次規模盛大的中非峰會稱作是「一場肆意揮霍民脂民膏、濫用公權力、濫施監控軟禁侵犯民權的面子工程」。

取悅了非洲人的北京高層,不知道自己座位下的火山正在積聚力量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是說說而已的。而且作為納稅人,是否也應該從通過援助掙回來的錢獲得收益呢?

第三個收穫應該是北京最為得意的,那就是非洲人的「感恩戴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6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1,250億美元援助。不過,靠金錢維繫起來的關係,會持續多久呢?缺乏了金錢援助的非洲國家,還會與中共稱兄道弟嗎?若果中美貿易戰導致中國經濟下滑,出口減少,外資撤離,北京還有多少美元可以資助窮兄弟呢?難道還要像毛時代一樣,寧可自己吃不飽,也要拚死援助嗎?到那時,中國人還會繼續忍受嗎?

此外,如果非洲國家未來陷入債務陷阱,付出更大的代價,那時非洲國家該作何反應?

簡而言之,看似風光的北京盛筵,實則背後隱藏著不小的危機,這樣的盛宴北京還能舉辦幾次呢?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