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從《共產黨宣言》看共產主義的破壞性

2019年12月05日評論
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最大的噩夢,其為禍之烈,古往今來,可謂無出其右。
大紀元《九評共產黨》系列社論的公告中寫到:縱觀這場運動一個半多世紀的歷史,凡它所波及到的地方,無處不伴隨著謊言、戰亂、饑荒、獨裁、屠殺和恐懼;傳統的信仰和價值觀被強力破壞;原有的倫理觀念和社會體系被強制解體;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和諧被扭曲成鬥爭與仇恨;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珍惜變成妄自尊大的「戰天鬥地」,由此帶來的社會道德體系和生態體系的全面崩潰,將整個人類拖向深重的危機。
據《共產主義黑皮書》估算,共產主義運動在全世界造成了一億多人的死亡。
痛定思痛,為何共產主義運動的破壞性如此之大?我認為答案要到共產主義創建人的思想裡去尋找,而最能體現了其思想的則莫過於《共產黨宣言》。
任何一部書都有自己的關鍵詞,尤其是一部宣傳意識形態理論的書,《共產黨宣言》當然也不例外。階級鬥爭、革命、消滅、決裂、強制和暴力,這些詞就是《共產黨宣言》的關鍵詞,而它們以及它們所表達的思想也就是破解共產主義破壞性的「密碼」。
《共產黨宣言》正文的第一個部分是「資產者和無產者」,這個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是:「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在共產主義發起人看來,「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主、臣僕、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階層。
「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
不過,共產主義發起人在在此大談特談階級鬥爭,並不是單純為了描述和總結人類的歷史,而是為了鼓吹「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回顧了這場鬥爭的軌跡,從一開始的「搗毀機器,燒毀工廠,力圖恢復已經失去的中世紀工人的地位」,到「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工資」,再到迫使資產階級「用法律形式承認工人的個別利益」,例如英國十小時工作日法案。在共產主義創建人看來,就其性質而言,這些鬥爭都屬於改良的範疇,並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鼓吹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不是改良,而是一場「公開的革命」。
這場「公開的革命」擔負著怎樣的任務呢?共產主義創建人指出,首先是「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其次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然而說到革命,那顯然並非無產階級的專利,在以往的歷史中,人類已經經歷過多次革命。共產主義創建人鼓吹的「共產主義革命」與以往的革命都不同,以往的革命雖然都要摧毀舊的社會形態,雖然都伴隨著疾風暴雨,都要流血,但多多少少都保留繼承了以往文明的一些成果,而「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請注意,共產主義創建人說的是「最徹底的決裂」,而不是一般的決裂。什麼是最徹底的決裂,其實就是《國際歌》裡唱的:「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也就是徹底摧毀以往的一切文明成果,完全拋棄,一點都不留。
為此,就必須「消滅私有制」。 共產主義創建人明言:「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消滅私有制,也就意味著「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本身」,「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財產」,「消滅資產者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
怎麼消滅?是用和平的手段還是暴力的手段消滅,是勸服還是強制?共產主義創建人選擇了後者。關於這一點,他們講的很清楚:「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必須對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實行強制性的干涉」。
在我看來,最能夠集中體現上面這些思想的是《共產黨宣言》著名的結束語:「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見,什麼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就是以暴力和強制為手段的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就是徹底摧毀、消滅以往的人類文明,砸爛一切,推倒重來。試想,這樣的革命其破壞性能不大嗎?!
事實證明,在共產主義革命的狂風暴雨中,發抖的不僅是被消滅的資產階級,也包括無產階級自己!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