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你補對了嗎?中醫5大補法一篇搞懂(組圖)

2020年04月21日健康
中醫進補的方法很多,不是人參、鹿茸才是補,要辨清體質,靈活地補。
常見5大進補方法
1. 通補
中醫有時以通為補,例如排便不暢,飲食不下,通便反而最補,就是所謂的以通為補。
如小孩食慾不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當吃了許多補品之後,絲毫沒有見效,此時需要服用通便藥,以通為補,如大黃、虎杖、番瀉葉等。又如有些小孩,感冒發燒,吃了幾天抗生素、退燒藥也依然發燒,當發現有明顯便祕時,同樣是服用通便藥,燒就退了。
2. 溫補
溫補是運用溫熱性的食物或藥物來進行補益,適用於陽虛或是氣血虧損,如手腳冰冷、畏寒無力、小便清長、頻尿水腫等,也可作為一般的冬令進補。
溫補常用食物有核桃、紅棗、桂圓、豬肝、鱔魚、蝦子等等。
3. 清補
清補是用平和的食物或藥物進行調理。清補的藥物都有點滋陰清熱的作用,如石斛、生地、沙參、玄參、鼈甲等。
石斛養陰效果很好,如性情急躁、脾氣不好、氣管發炎、經常口乾,可用石斛養陰。若女性陰虧經血不足,也可用石斛養陰。
4. 平補
平補是用甘緩平和的藥物或食物進補,對於久病體虛的特別合適。平補的中藥有白果、茯苓、蓮子、芡實、山藥、薏苡仁、玉竹、百合、天門冬、麥門冬等。
這些年你補對了嗎?中醫5大補法一篇搞懂(組圖)
白果、山藥、薏苡仁是常見的平補食材,適合久病體虛的人。(Shutterstock)<br/>
5. 峻補
當一個人氣特別虛、陽特別虧的時候,就需要峻補,用較猛烈的中藥溫補陽氣,如鹿茸、野山參、高麗參等等。
這些年你補對了嗎?中醫5大補法一篇搞懂(組圖)
鹿茸、野山參是較猛烈的中藥,當人特別虛虧時需要用這種峻補法。(Shutterstock)
補益有4性:滋陰、補陽、補氣、補血
● 滋陰
陰虛,是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陰虛不能制火,因此常可見五心煩熱(雙手手心、雙腳腳心與心胸部位的煩熱感)、潮熱、盜汗、口乾、咽燥、神煩氣粗、尿黃便乾等等現象。
若是胃陰虛,表現為口渴易飢、嘔吐、大便乾結等;若是肝陰虛,表現為眼睛乾澀、眩暈、視物昏花等;若是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小便黃少等。
滋陰食材有鼈、百合、鴨肉、海蜇皮、金針菇、荸薺、梨子等。滋陰中藥材有生地、麥冬、玉竹、珍珠粉、石斛、龜板等;而滋陰代表常用方劑,就是六味地黃丸。
● 補陽
補陽可溫暖肢體臟腑。以下三種情況一定要補陽:
完穀不化:身體陽氣不足,食物吃進去後排出無法完全消化的食物。
舌淡而胖:若陽氣衰微,體內多餘的水分就會蓄積在體內,導致舌體胖大。
脈象沉細:陽氣不足,無法鼓動血行,脈象沉細無力。
熱量高而富營養的食物,有羊肉、牛鞭、核桃、桂圓、鵪鶉、鰻魚、蝦、韭菜、茴香等。
● 補氣
氣虛的表現是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聲音低沉、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常用的中藥有如人參、黃耆、黨參等,而代表的中藥方劑就是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可補氣的食材有如牛肉、豬肉、雞肉、糯米、鯽魚、鯉魚、鵪鶉、鱔魚、蝦子、蘑菇等。
● 補血
血虛的表現主要是臉色萎黃蒼白、頭暈乏力、大便乾燥、失眠多夢,婦女經期不定、經血量少色淡等。補血的食材有如烏骨雞、黑芝麻、核桃、桂圓、豬肝、雞肉等;補血的中藥材有如當歸、阿膠、熟地、桑葚等。
進補不平衡會怎樣?
進補時若出現不平衡,最常見的就是上火。上火最常見的就是心火、肝火與肺火。
心火的表現是思慮過多、心中鬱悶;肝火的表現是急躁易怒;肺火的表現是咳嗽痰多,痰黃黏稠。
調補重在辨證,因此在服用補藥的時候,一定要認清體質,對症施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陰平陽祕,不會上火。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