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貌清麗的她善於詩賦,精通音律與書法,卻一生坎坷波折。世事沉浮中,她的才華並未被淹沒。
出身名門
蔡文姬生於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後為避司馬昭諱,改為文姬,是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
蔡家是圉縣的大戶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縣人傑地靈,歷代名人輩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學家,生平藏書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傳於世,他參與書寫的「熹平石經」,為後世校訂儒家七經的刻石。蔡邕的書法「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製作者。
熹平石經殘石,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維基百科)<br/>
蔡文姬出生時蔡邕已四十五歲,老來得女,女兒被他視為掌上明珠,教導尤其注重心性與道德修養。蔡邕在《女戒》中寫道:「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咸知飾其面,不修其心。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醜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髻則思其心之整也。」
當時很多顯貴都傾慕蔡邕的學識和人品,主動來與他結交,曹操也經常出入蔡府,與蔡邕成為摯友。
文姬辨琴
飽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蔡文姬年少之時就表現出超常的智慧與才能。
《三字經》上說:「蔡文姬,能辨琴。」李賢注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四弦。並不差謬。」
驚於女兒的天分,蔡邕開始教女兒學琴,兩年後文姬琴藝學成,蔡邕將自己的焦尾琴送給了女兒。蔡文姬的音樂天賦之過人,許多文獻都有記載,唐代劉商《胡笳曲序》裡面說:「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唐代李瀚寫古代的啟蒙讀物的《蒙求集注》中記:「蔡琰辨琴,王粲覆棋。」
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示意圖。圖為章翠英《和樂圖》。(大紀元)
文姬歸漢
成年後,蔡文姬嫁給了河東世族衛家公子衛仲道。衛仲道才學出眾、飽讀詩書,兩人琴瑟和鳴,非常恩愛。河東郡的街頭路角、河畔江岸,常見二人攜手而行的身影。然而沒到一年,衛仲道便病逝,因沒有子嗣,蔡文姬回到了自己的娘家。
初平年間(190年—192年),董卓亂朝綱,蔡邕受牽連身亡。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匈奴趁機進犯中原,蔡文姬被胡人騎兵搶走。
南匈奴左賢王傾慕蔡文姬的卓絕的才藝、柔順的性情,娶她為側室,對她恩寵有加。兩人生下了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此間蔡文姬漸漸習慣了膻肉酪漿的匈奴生活,並學會了一些匈奴的語言,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儘管如此,蔡文姬卻時刻思念著故國的親人,盼望有一天能夠回到中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想起故交蔡邕的女兒還流落在匈奴, 「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
在漢使的護衛下,蔡文姬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故鄉陳留郡,兩個孩子留在了匈奴。
金朝張瑀所繪《文姬歸漢圖》(公有領域)<br/>
文姬救夫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後來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董祀通文史擅辭賦,與文姬是同鄉,他倆以禮相待、相敬如賓。
後來,董祀犯了死罪,文姬來到曹操的丞相府為夫求情。時值隆冬,文姬頭髮散亂,光著腳跑到曹操府上求見。曹操正在宴請賓客,聽說文姬求見,對滿座賓客說:「蔡伯喈(蔡邕)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蔡文姬走上堂前跪下講清來由,條理清楚、語意哀酸,在座賓客無不感動。
曹操說:「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為之奈何?」蔡文姬說:「你馬廄裡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被感動,赦免了董祀。
從此,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他倆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蔡文姬與董祀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圖為清 袁瑛《山水(四)冊.碧波帆影》。(公有領域)<br/>
默寫古籍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給她穿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一次閒談中,曹操問蔡文姬:「聽說你家原來有很多古籍,現在還能想起來嗎?」
蔡文姬說:「當初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但戰亂中流離失所,保存下來的很少。」
曹操聽後悵然若失。
蔡文姬接著說:「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說,「我派十個人陪夫人寫下來,可以嗎?」
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
回家後,蔡文姬憑記憶把那四百多篇文章全部默寫出來,其過人的記憶力與深厚的文學涵養,使曹操愈加敬重她。
傳世之作
蔡文姬留下傳世名作《胡笳十八拍》,載於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和朱熹的《楚辭後語》。這是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
蔡文姬在辭中訴說了戰亂中自己的人生遭遇與骨肉分離時去留兩難的情感。音樂與歌辭珠聯璧合的韻味,感人至深。對此後人有評:「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是知絲竹兮皆造化之功,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明代佚名《胡笳十八拍卷》,大都會博物館藏。(公有領域)<br/>
蔡文姬的《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將敘事抒情結合在一起,如「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兒前抱我勁,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真情窮切,語言渾樸,局陣恢張,波瀾層疊,無雕琢斧鑿之跡。清代張玉谷曾稱讚之:「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辦香可也及釵裙。」
蔡文姬的書法高妙,她的《我生帖》收錄在《淳化閣帖》中。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收錄了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的書法墨跡,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及「叢貼始祖。」
《後漢書‧烈女傳‧蔡琰傳》中稱蔡文姬:「端操有蹤,幽閒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
郝經讚道:「婉娩淑女,與士並列。至柔動剛,彤管煒節。」
參考文獻:
《後漢書‧烈女傳‧董祀妻傳》
《後漢書‧蔡邕列傳》
《全後漢文‧卷74‧女戒》
《藝文類聚》卷四四引《蔡琰別傳》
劉昭《幼童傳》
點閱【才子佳人】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