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皇家子嗣,除了繼承皇位的兒子外,其他皇子多被封為「王」,而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稱為「王爺」。與唐宋和清朝的王爺只是虛銜相比,明初王爺職銜的含金量很高。他們不僅有封地,還有官署和軍隊,而他們主要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曾被封為燕王,封地是今天的北京一帶。
在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的諸王中,除了朱棣成為歷史上的明君外,還有一位王爺也名留青史,這是因為他以悲天憫人之心,為後世留下了一部醫藥史上的曠世之作。這位王爺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音同「肅」),他也是朱棣的一母同胞的弟弟。
明太祖定都南京時,朱橚只有8歲。洪武三年(1370)他被封為吳王,封國是富裕的浙江杭州府,但當時在大臣請求修建諸王府時,因明太祖的一句話「吳府且勿建」,其王府就暫未修建。
洪武七年,有司請求在杭州設置護衛,明太祖以浙江是財賦之地不可封王,所以罷了護衛。當時,全國半數以上的稅收來自江浙一帶,大概明太祖意識到如果稅收都歸藩王所有,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同年九月,孫貴妃逝世,因為朱橚從小由其撫養長大,所以守喪三年。
守喪滿三年後,朱橚被改封為周王,明太祖命他和燕王、楚王、齊王先駐守在河南鳳陽,體驗一下底層民眾的生活。在鳳陽待了幾年後,洪武十四年他被召回,與開國大將軍馮勝的女兒完婚,之後便去了自己的封地開封,即北宋時的都城,而其王府正建在宋皇宮的所在地,自然是富麗堂皇。
朱橚完婚之後便去了自己的封地開封,即北宋時的都城,而其王府正建在宋皇宮的所在地,自然是富麗堂皇。示意圖。圖為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公共領域)
洪武二十二年(1389),不知是什麼原因,朱橚擅自離開封地又去了鳳陽,而當時他的老丈人馮勝正駐兵在附近。根據明朝的制度,藩王沒有聖旨,不得隨意離開封地。這讓明太祖很生氣,甚至說出了「自古至今愚蠢無有如此者」的話。或許是擔心兒子與馮勝結盟,進而危及太子的地位,因此,太祖不僅嚴懲了朱橚,剝奪了他在河南的封地,還下旨將其貶到蠻荒之地雲南。
可沒過多久,明太祖就後悔了,於是朱橚被帶回了南京幽禁,周王府則由世子朱有燉管理。不過,短暫的雲南行讓朱橚感受到了民間的疾苦,尤其是因為環境惡劣,當地時常會有傳染病和各種疾病流行,得病的人很多,但卻缺醫少藥。
或許是從小體弱常生病的緣故,年輕時的朱橚就對醫藥很感興趣,並組織人力編撰過《保生余錄》方書兩卷。此次雲南行讓他萌生了為普通百姓編寫方便實用的醫書的想法。於是,在幽禁期間,他讓府醫李恆編寫了8卷《袖珍方》,又名《袖珍方大全》、《周府袖珍方》。1391年成書。
《袖珍方》匯集了歷代醫家效驗方,取「袖者易於出入,便於中笥;珍者方之妙選,醫之至寶」之意。內中分風、寒、暑、濕、傷寒、瘧、痢、嘔吐、泄瀉、霍亂、祕結、咳嗽等81門,共錄藥方3077種,每方皆註明出處。可以說,書中選方嚴謹,方論結合,切合實用。
朱橚曾感嘆說:「天高地厚,春往秋來,日陵月替,海水桑田,況人物乎。吾嘗三復思之。惟為善跡有益於世,千載不磨。昔太上有立德、有立功、有立言,今吾非以徇名,將以救人之疾苦也,將以於世立功也。」
有明一代,《袖珍方》就被翻刻了十餘次,足見其受醫家重視的程度。而它的發行,對解決西南地區的疾病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也是在《袖珍方》成書這一年十二月,明太祖消了氣,讓朱橚返回了封地。返回開封後的朱橚,不過問政事,組織了一批醫者、學者和畫工,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並派人到全國各地將已知的所有藥材和疑似能做藥材的植物採集回來,建成了一個植物園,用於觀察。
朱橚組織了一批醫者、學者和畫工,大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並派人到全國各地將已知的所有藥材和疑似能做藥材的植物採集回來,建成了一個植物園,用於觀察。示意圖。 (Shutterstock)<br/>
過了幾年,明太祖駕崩,因太子早逝,其孫子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擔心幾個擁兵自重的皇叔危及皇位,遂開始削藩。因為最具威脅也最讓人忌憚的是能征善戰、名望很高的燕王朱棣,而與其一母同胞的周王最有可能成為其助力,因此周王便成為首個目標。
1398年,心懷不軌、人品不好的朱橚的次子朱有爋偷偷地去向建文帝打小報告,說自己的父親要謀反。
建文帝一聽,正好有了由頭抓朱橚,就派李景隆去巡視邊防,實則暗中潛入開封包圍王宮,將朱橚抓了起來,然後將其廢為庶民,又一次發配到雲南的煙瘴之地蒙化。
1402年,建文帝為了鉗制燕王,又將朱橚召回南京囚禁。同年,朱棣被逼反抗,並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而朱棣進入南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保護周王,防止他被殺害。當朱橚見到兄長時,兩人相擁而泣。
後來,朱棣給朱橚恢復了爵位,並且加祿五千石。永樂元年正月,永樂大帝朱棣下詔讓其回到原來的封地。
第二年,朱橚來到朝廷,向皇兄獻上騶虞,百官一同請賀。「騶虞」指的是一種罕見的白虎,當時它的出現被視為祥瑞。朱棣非常高興,給弟弟的賞賜十分豐厚。
對於這個親弟弟,朱棣還是非常關心的。有一年傳言說開封要有黃河水患,朱棣擔心朱橚的安危,就打算改封其到洛陽。朱橚為了解除兄長的擔憂,就說河堤堅固,沒有必要再勞費民力了。朱棣這才安心。
永樂元年正月,朱棣下詔讓朱橚回到原來的封地開封。圖為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景象。(公有領域)
在封地期間,朱橚繼續他的研究和編撰醫書的工作。朱棣還特地撥了一筆經費給他用於研究。15世紀初,由他親自敲定,滕碩和劉醇等協助編寫的426卷方書《普劑方》編成。《普濟方》博引歷代各家方書,兼采筆記雜說及道藏佛書等,彙輯古今醫方,包括方脈、藥性、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兒科、針灸及本草等多方面內容,主要是各種疑難雜症的藥方。
據《四庫全書總目》統計,該書共1960論、2175類、778法、61739方、239圖。其採摭繁富,編次詳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方書,保存了極為豐富和珍貴的醫方資料。其所引用的方書不下150餘種,其中許多醫書現已亡佚。因此,「古之專門祕術,實藉此以有傳。」明代嘉靖年間的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附藥方,源於《普濟方》中的比例相當大。
不過,讓朱橚名垂青史的還是由他親自試驗並撰寫的濟世救民之作《救荒本草》。由於其封地開封是著名的黃泛區,水災有時會讓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而採食野菜時常出現中毒的事情。
為了幫助饑民度過災荒,朱橚親自帶人跑遍封國境內的「山野平地」,「咨訪野老田夫」,採集實物標本,考核篩選出其中可用來充飢的植物,又專門在周王府內辟設園圃,種上野生植物,進行觀察,甚至親自嘗試其藥性,最終找出了災荒時可供百姓食用的414種植物,並將它們繪圖成書,還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方便辨識。
正如長史卞同在《救荒本草》序言中寫道:「敬惟周王殿下,體仁遵義,孳孳為善,凡可以濟人利物之事,無不留意。嘗讀孟子書,至於五穀不熟,不如荑稗,因念林林總總之民,不幸罹於旱澇,五穀不熟,則可以療飢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苟能知悉而載諸方冊,俾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於荼薺,取昌陽棄烏喙,因得以裨五穀之缺,則豈不為救荒之一助哉。」
卞同還感嘆曰:「今殿下處富貴之尊,保有邦域,於無可虞度之時,乃能念生民萬一或有之患,……,苟或見用於荒歲,其及人之功利,又非藥石所可擬也。」身分尊貴的朱橚,如果沒有悲天憫人之心、如果不是仁心宅厚,如何能做到?
朱橚專門在周王府內辟設園圃,種上野生植物,進行觀察,甚至親自嘗試其藥性。示意圖。(Shutterstock)<br/>
《救荒本草》全書兩卷,分草部245種、木部80種、米穀部20種、菜部46種。因是面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所以書中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圖畫精準。
明代開封的讀書人李濂到山西做官時,將朱橚於開封刊刻的《救荒本草》初本帶到太原,並於嘉靖年間重刻,還為之作序。明代徐光啟編撰的《農政全書》則將《救荒本草》全文收載。清代重要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中「草木典」的許多圖文也引自《救荒本草》。
自明清到民國,遇到災年,《救荒本草》都被奉為經典,受到了農業部門的大力重視,而無數災民也根據書中所引,找到可食用的植物過活。明朝末年,《救荒本草》和朱橚的名字一起傳到了日本,再經日本傳到了世界,影響非常大。
除了編寫救民的醫書,朱橚還文采過人,能寫詞賦,曾寫過《元宮詞百章》。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月,有人告發朱橚謀反。朱橚在次年二月被召到京城,明成祖把告發信的內容告訴了他,朱橚「頓首謝死罪」,而成祖並未追究。但朱橚回到封國後,主動把自己的三支護衛軍隊還給了朝廷。自此,他過上了太平日子。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對自己的叔叔非常不錯,將朱橚的俸祿提高到了兩萬石,這是一般親王的兩倍。
1425年9月2日,65歲的朱橚去世了,諡號周定王,葬於河南省禹州市的周王墓。周王爺精采的一生落幕了,後世也因為他留下的濟世救民的醫書,也記住了他的名字:朱橚。
參考資料:
《明史‧周王朱橚傳》
《明太宗實錄》卷九
《御製紀非錄》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