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制裁與反制裁的博弈——歐盟的分裂

2022年04月05日時政評論
俄烏戰爭從2月24日開始,持續至今。時至4月初,這場網絡時代的立體戰爭的態勢如下:戰場上「拖」,將普京陷入戰爭泥潭甚至墳墓的戰略未變;經濟上「熬」,白宮於3月31日再度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達1.8億桶,美原油價應聲下跌7%,略高於100美元/桶,按拜登政府計劃慢慢投放,可供給至11月,挽救2022年中期選舉的選情;信息戰完勝的烏方陣線從塑造英雄敘事改成痛訴俄軍殘暴。但不像以前那樣,將俄軍退軍這種戰略調整一律解讀為因失敗而撤軍。其中最值得關注是持續一個月的制裁與反制裁,終因俄羅斯宣布自4月1日開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必須使用盧布導致的歐盟分裂。

天然氣供應為何成了俄羅斯反制裁的王炸?

根據普京3月底簽署的一項法令,自4月1日起,如果俄羅斯的48個「不友好國家和地區」不用盧布支付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後果自負。面臨選擇的,包括美國和歐盟27國。
這一法令公布後,歐盟想就此事以投票表決的方式達成一致,拒絕普京的提議,結果匈牙利一票否決。這意味著,歐盟還不能以整體的名義拒絕使用盧布結算天然氣。
2月底西方發起全面制裁之初,其中將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被視為「金融核彈」,評論認為在這枚「金融核彈」的轟擊下,俄羅斯經濟將土崩瓦解。其中的「大殺招」則是美歐盟禁止俄羅斯使用歐元和美元進行貿易支付,結果俄羅斯祭出的反制殺招是要買天然氣,就得用盧布支付。
西方左派政府的領導者與智庫都長於選戰而拙於治國,在國際社會的縱橫擺闔中,左派陣營一向只看自己手中的王牌與敵方的弱點,基本不考慮自己的弱點與敵方手中可能擁有的牌,左派陣營的媒體的宣傳強化了這種認識。歐美這次兩大失算,首先是忽視了Bricks這個國際經濟平台的悄然政治化,尤其中美貿易戰後中國準備與美國脫鉤的未雨綢繆;其次是沒考慮歐盟成員國的經濟不是資源依賴型就是市場依賴型,不少甚至為二者兼具,歐盟的「帶頭大哥」德國就是資源依賴兼市場依賴的雙料國,而且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由於對方是世界第一天然氣供應大國,加上運輸的特殊性,急切間難覓替代供方。
以下歷史與現實數據很說明問題:按天然氣出口量計算。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每年出口227.031十億立方米;美國位居第二,年出口量為131.852十億立方米卡塔爾每年的出口量為125.147十億立方米,是天然氣的第三大出口國。每年出口3.549十億立方米的中國排在35位。
在追求綠色能源多年,甚至發明出碳排放權額度交易的歐洲,天然氣成了剛性需求(Inelastic Demand,簡稱「剛需」)。所謂「剛需」,是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與其對應的是「彈性需求」。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剛需」就是必須要有的東西,替代性很弱常見的剛需用品有住房、食鹽、小麥、大米、各類蔬菜等。
當然,西方左派數典忘祖,全然忘記了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名的全球化問題專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邊緣-中心論學說的主要貢獻者薩米爾·阿明的教導:「世界資本主義,是一個以富裕國家為基礎的寡頭壟斷統治,通過五種壟斷 ——技術控制,自然資源獲取,金融,全球媒體和大規模殺傷性手段來維持其統治,並且由此生出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主權論。也因此,他們沒想到俄羅斯在天然氣供應方面擁有自然資源主權。
因為上述認知,歐盟從一開始就希望保留從俄羅斯繼續進口天然氣,因為這是關係到民生與經濟的剛需。但是,認為自身永遠正確的歐盟肯定是不願意接受俄羅斯的條件的,可天然氣又不能不買,於是歐盟委員會在4月1日當天向全部27個成員喊話,要求各國不要接受普京的要求,呼籲大家「團結起來」,既然當初簽署的能源供應合同明確規定用歐元和美元支付,所以必須按合同寫的來,其還揚言歐盟將對俄方進行「統一回應」,結果被匈牙利一票否決。

歐盟內部就取消俄天然氣進口的分歧

這次的分裂,與2015年難民潮時期歐盟的分裂原因完全不同,除波蘭、捷克、波羅的海三國糾結於對俄羅斯的歷史恩怨之外,其他歐盟國家對俄制裁的態度與自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成正比,依賴度高的,反對能源制裁;依賴度低的,支持制裁。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占歐盟天然氣進口量的45%,占其總天然氣消費量的近40%。在歐洲的主要經濟體中,德國約50%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意大利這一數據的占比為46%,法國對俄羅斯依賴程度較輕,只有25%的天然氣依賴俄羅斯供應;芬蘭、塞爾維亞和拉脫維亞等國90%左右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一些較小的歐洲國家則完全依賴俄羅斯,例如北馬其頓和摩爾多瓦。
也因此,自2015年難民潮以來在反對接收難民方面保持高度一致的「維謝格拉德集團」這次發生嚴重分裂。維謝格拉德集團成立於1991年2月,由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組成的區域合作組織,因首次會議在匈牙利城市維謝格拉德而得名。這一次,四國分為兩派:波蘭與捷克堅決主張制裁,波蘭總理成為歐盟內部最堅決的對俄制裁者;匈牙利與斯洛伐克則同意用盧布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近期多次就俄烏衝突闡述該國立場,明確表示反對歐盟將對俄制裁擴大到能源領域,同時禁止通過本國領土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受到了捷克和波蘭官員的批評。
還有國家在制裁與本國正常生活中考量,痛苦地抉擇。比如對俄羅斯壓力感受最大的波羅的海三國4月2日剛宣布拒絕盧布支付,但不到24小時,拉脫維亞天然氣公司 (Latvijas Gāze) 宣布正在考慮以盧布支付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性:「根據第一印象,俄羅斯盧布的結算程序並未正式違反制裁製度,而且是可能的」。
在匈牙利消費的天然氣當中,俄羅斯天然氣占比達64.1%。匈牙利官方數據顯示,85%的匈牙利家庭是用天然氣取暖的。4月1日,匈牙利領導人歐爾班說明了不抵制俄羅斯天然氣的主要原因。他表示,美國能源價格高昂,匈牙利不可能用它來代替俄羅斯廉價天然氣,這對匈牙利來說無外乎是自我毀滅。
只有兩個歐盟國家有準備,一個是希臘,據資料顯示,希臘40%的天然氣和26%的石油從俄羅斯進口,早在俄烏戰爭發生之初,希臘能源部長斯克雷卡斯表示,希臘天然氣供應商已經安排了額外的天然氣供應渠道,已經與阿塞拜疆和阿爾及利亞簽訂了供應合同。
保加利亞的天然氣有80%來自俄羅斯。該國從2011年開始,IGB項目是一條天然氣管道,將從希臘的Komatori到保加利亞的Stara Zagora,長達113英裡。但它的結束是在最需要的時候。保加利亞將成為歐洲的一個先鋒,成為首批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歐洲國家之一。隨著歐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尋求替代能源選擇,該管道是一個歷史性的步驟,將有助於使歐洲大陸的能源進口多樣化。
芬蘭VR集團(芬蘭國有鐵路公司)的物流分公司VR Transpoint響應對俄羅斯的制裁,於3月27日暫停了與俄羅斯的鐵路貨運交通。在暫停三天後,VR集團宣布,從3月30日起恢復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鐵路貨運交通。重啟兩國間鐵路貨運業務的決定是該集團與英國當局進一步協商的結果,經澄清,制裁併不適用於VR集團的合同和協議。

歐盟制裁俄羅斯:殺敵一千,自傷一千二百

這一輪制裁是美國吹號角,歐盟積極響應,事先並未經過深思熟慮的西方國家集體大行動。
吹號角的美國是個資源、農產品均能自給的國家,制裁俄羅斯於自身影響不太大。但歐盟基本屬於資源、農產品對外高度依賴的經濟體,而且其中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極強。按道理來說,歐盟不應該事先只想著痛打俄羅斯的「七寸」時的勝利感,卻不想好自己的「命門」也在對方手中。這種忽視自身弱點的「料敵機先」必然導致上述被動局面,最後成了波蘭總統莫拉維茨基批評的局面:一些歐盟領導人「將制裁當做他們不作為的煙幕」,「西方國家目前為止對俄羅斯的制裁根本不起作用,盧布匯率就是一個證明」。
俄羅斯財政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今年 3 月俄羅斯出口石油烏拉爾的平均價格為每桶89.05美元。2021 年 3 月為每桶 63.62 美元。與開戰前相比每桶淨利潤多25.4美元,等於漲了40%,每天多賺2億美元,一年多700億,等於軍費翻倍,估計這仗還能打很久。盧布還是一樣的盧布,但是美元卻弱化了。
關於本輪制裁,我想還是用哥倫比亞大學薩爾茨曼戰爭與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員理查德·哈拉尼亞(Richard Hanania)的一段研究結論做為本文結語。在《無效、不道德、政治便利:美國對經濟制裁的過度依賴以及如何應對》(Ineffective, Immoral, Politically Convenient: America’s Overreliance on Economic Sanctio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這篇研究報告中,他在研究過美國制裁的兩打以上國家的樣本後,總結說:「在理論上,制裁是為了實現地緣政治目標。因此,即使制裁者付出了人道主義成本,但他們是否有可能從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角度出發?最好的研究表明,制裁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最終造成生命損失,而且即使按照政策制定者設定的標準,制裁也會失敗。此外,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經濟脅迫更可能適得其反,而不是促進民主化和尊重人權等美國政治目標。」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