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韓國新總統尹錫悅將就職。中共意外地派王岐山出席典禮。韓方認為,北京通常派遣的是副總理級別官員,這次出動國家副主席,「中方此舉可被視為向韓方表達今後進一步加深雙邊關係之意」。在此之前,中共還為尹錫悅打破了一次常規:北京通常在一國領導人正式開啟任期後安排領導人之間的通話,但是,3月25日,習近平與尹錫悅這個韓國候任總統通電話。
這兩次不同尋常的外交舉動,顯示中共對尹錫悅治下韓國走向的焦慮,並因此在首腦外交層面加大對韓拉攏力度。
尹錫悅競選總統時,曾提出「親美」、對朝「先發制人」以及中韓關係要「互相尊重」等等政綱,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可參見筆者「韓國走向令中共心懸」一文)。美方回應積極。拜登預定5月20日訪問韓國,這是29年之後在首爾舉行的韓國新總統就任後的首次美韓峰會,被視為對美韓關係高度重視之舉。此外,與韓關係有些不睦的日本,也派出外務大臣林芳正出席尹錫悅的就職典禮,對改善日韓關係抱持高度期待,這也是時隔四年首位日本外務大臣訪問韓國。
可見,雖然中共試圖借尹錫悅將就職的契機,調整、發展與韓國關係,但是美日也沒在一旁坐等。這裡的關鍵,是韓國和尹錫悅自己的一定之規。而從幾件事來看,中共的拉攏頗有困難。
第一,5月5日,韓國宣佈一條重磅消息——已正式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CCDCOE),成為首個加入這一組織的亞洲國家。北約網路防禦中心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國際軍事組織,旨在通過培訓、研發、演習等方式,加強北約及其成員國、夥伴國之間在網路防禦領域的能力、合作和情報共用。CCDCOE現有32個成員,其中27個北約國家被歸類為贊助國(sponsoring nation),包括韓國在內的5個非北約國家被稱為貢獻參與者(contributing participant)。中共擔憂:韓國加入CCDCOE,這不僅代表著韓國與美國進一步靠近(至少在互聯網安全和情報共用上),而且,未來如果中共和北約之間發生網路戰,韓國作為CCDCOE的成員國,必然站在北約這邊。
第二,據美國媒體《防務新聞》(Defense News)4月18日報導,中共在位於山東省沂源縣的一座山頂新建了(2019年11月之後)一個大型相控陣雷達(LPAR),可以用來探測數千公裡外的彈道導彈,覆蓋面積可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大部分地區,甚至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韓國輿論反應強烈。一方面,「(遠端預警雷達)可以監視飛機的移動,萬一資料通過朝中軍事交流傳到北韓,將對韓國的安保構成直接威脅」;另一方面,韓國2017年為應對北韓的核導挑釁在美國的幫助下部署了薩德(THAAD,末段高空導彈防禦系統),可是,中共卻以薩德的雷達監測範圍可覆蓋中國、影響國土安全為由,一直強烈反對韓國部署薩德,並對韓國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報復,這是在搞雙重標準。此外,中共很早就在吉林等地部署了東風系列導彈,射程達韓國和日本,對韓國軍事和外交的威脅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
這兩件事,顯示韓美基軸在韓國國家戰略中的堅定性,和韓中之間的戰略對立。而韓中之間,還有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中共的對朝政策問題,而金氏政權又是韓國最直接的威脅。如果沒有中共的支撐,朝鮮金氏政權或許難以生存下來,至少生存會極困難。中共不僅長期支撐朝鮮,而且在核武器和導彈問題上,中共與金氏政權長期演雙簧,玩弄韓國、美國。
遠的不說,就說今年。5月7日,就在尹錫悅計畫就職的三天前,朝鮮測試短程潛射彈道導彈。這也是朝鮮今年的第15次導彈試驗。而且,就在這次導彈試射之前數小時,美國警告,朝鮮正在其地下核子試驗場進行準備,可能“最早在本月”進行第七次核子試驗。這類導彈可能會擴大朝鮮核武庫的射程。
金正恩的這一系列動作,雖然會給尹錫悅新政府帶來巨大麻煩,但尹錫悅政府也會因此向中共進行交涉。例如,3月25日尹習通話,尹錫悅當面提出朝鮮3月24日試射洲際彈道導彈導致朝鮮半島和地區緊張局勢急速升級一事(中共公佈的兩人通話內容中隻字不提)。
之前,韓國多屆政府對中共存有幻想,希望中共能夠抑制金氏政權的核野心,因此對中共委曲求全。目前看來,尹錫悅對此應該有了一定的反思。
如果尹錫悅政府能夠認識到:在朝鮮核問題上,這麼多年中朝一直在演雙簧;因此,韓國不能央求中共而是要力爭反制中共,比如將中共與金氏政權的核訛詐、核野心動作捆綁到一起,金氏政權一有動作就聯合美日向中共一起施壓,從而使金氏政權從中共的戰略資產變為戰略負擔(川普政府就是這麼做的),這樣韓國就會在韓、中、朝三角關係中從被動變為主動。
這樣一個戰略前景,將是中共的噩夢。中共玩弄韓國這麼多年,韓國就一定要永遠當傻子嗎?
當然,尹錫悅政府要實現這樣一個轉變,也不是容易的。例如,韓國國內對中共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是分裂的,韓國對中共的經濟依賴也是難以在短期內調整過來的,尹錫悅也只是以微弱優勢贏得大選。
但是,只要朝鮮核問題存在,只要中共繼續與金氏政權演雙簧,尹錫悅新政府就會對中共保存警惕,中共拉攏韓國勢難如願。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