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影迷談電影《長春》觀後感

2022年10月25日時政評論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各類型、各題材、各語言電影看了不下幾千部。小時候看了很多譯製片,《羅馬假日》、《亂世佳人》、《魂斷藍橋》、《佐羅》等等,經典老電影所散發出來的傳統價值觀,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打下堅實的基礎。
後來是戰爭題材的史詩大片,驚險刺激中不乏風趣幽默,在危難面前更閃現人性的光輝。再後來喜歡看勵志電影,因為我本性單純、老實,但現實很殘酷,我與上海那種紙醉金迷的環境格格不入,心裡很苦悶。
有段時間狀態很差。一次偶然的機會打開電視,看到一部電影《永不放棄》(door to door),主要講述一位殘障人士,患先天性腦癱,後來成為推銷員,挨家挨戶推銷,他花了比正常人付出數倍的努力和心血,過程中旁人從異樣的眼神到由衷的敬佩,最後實至名歸地獲得年度最佳銷售員,贏得所有人的掌聲和肯定。
其中一個場景是,他得知一直照顧他的媽媽得了老年痴呆症,在那種絕望無助中他都沒有放棄。看完電影後我熱淚盈眶,想起碼我是個正常人,比他好太多了,所以我也不該放棄。
看《長春》預告片時我以為是一部動漫電影,結果一開場就被驚豔到,主創可謂誠意滿滿的直接放大招,運用了長鏡頭的拍攝手法,交待了事件起因和人物關係等基本情況,我就知道這是一部高水準電影。
長鏡頭,也叫「一鏡到底」,就是用一個鏡頭從頭到底流暢地拍攝,當中沒有切換,這需要邏輯思維非常縝密。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以漫畫形式出現的長鏡頭,這需要一筆一筆畫上去,百分之百純手工製造,難怪說花了6年的心血在裡面。
還有一個亮點是真人紀錄片,這兩年好萊塢或者是主流電影市場,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拍攝紀錄片,或者是偽紀錄片,也就是以紀錄片方式呈現的故事。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大眾看膩了虛構不實的東西,想看點貨真價實的。而電影《長春》是漫畫和真人紀錄片相結合的形式去表現,那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好電影的標準

以我閱片無數的經驗來看,判斷一部好電影的標準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發人深省、引人深思。看完電影後我久久不能平息,因為這部電影除了藝術手法高超,更是一部歷史教育片,像二戰時期納粹對待猶太人一樣,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尤其是華人去了解的一段歷史,尤其是在生命受到威脅的嚴酷的情況下,還能堅守信仰,是非常可貴可敬的。
二、帶入感強。其中主創說:我做了一段小時候長春的3D動畫。但高明之處在於先拍攝了觀看者的表情,這讓我期待值上升迫切想要去看,然後就被帶入那個情景之中,不會覺得沒去過東北很陌生,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在上海的經歷,外灘、外白渡橋、城隍廟看燈等溫暖的記憶湧上心頭。
三、重溫仍有觸動。好的電影就是過段時間再看就像看新片時那樣,還是會被震撼、被觸動,不會像爆米花電影一樣浪費時間。《長春》這部電影在5月份參加電影節時我就已經看過了,知道這是一部佳片、一個寶藏,所以就一直關注著,這次又能在曼哈頓的電影院上映,馬上就帶上親朋好友去觀看,觀影體驗就像第一次觀看時一樣令我回味無窮。
四、奧斯卡的影響。當年(2004年)《指環王》第三部在上海上映,後來被緊急下檔,說是宣揚封建迷信,但在來年奧斯卡獲獎無數後,重新上映。有的影院三部一起放映,進去要帶枕頭的,因為要十幾個小時,而且各大網站下載觀看量直線上升,甚至影響網速一個晚上才能下載下來。
可能有人會說《長春》在國內肯定遭遇禁播。那再舉個例子,香港電影《十年》,獲金像獎之後院線封殺,但人的好奇心越是被禁越是要傳,私底下小劇院輪番上映,連我上海的同事都知道被禁的一定是好片,就通過各種渠道想拿片源。
很高興電影《長春》得到了加拿大電影機構的認可,代表加拿大唯一參選作品角逐明年的奧斯卡,這對於我們華語片來說簡直是久旱遇甘霖。因為上一次獲得奧斯卡肯定的電影還要追溯到21年前的2001年。
當時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斬獲多個大獎,創造了華語片的輝煌,是無數電影人為之追求的最高榮譽。奧斯卡的威力就像是原子彈,其影響力覆蓋全世界,所以請我們齊心合力,為了華語片的再次崛起而一起加油,用實際行動去電影院支持我們自己的電影吧!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