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做到5件事 中醫教你造出好血液

2023年05月26日健康
貧血需補血,貧血輕則無感重則致命,所以如果貧血怎麼辦呢?身體不健康也可能與血液污染有關,怎樣造出好血液,讓身體得到乾淨的滋養呢?吃飯做到以下幾件事,讓血液變乾淨。
台灣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表示,談到貧血病的治法,首先必須正本清源,釐清血液的生成來源。

腸道是造血中樞

中醫認為,人的造血中樞在腸道,而非西醫所說的骨髓。從人體正常情況下血液在人體各部之分布比例來看:消化系統28%,腎22%,腦17%,筋肉17%,皮膚、內分泌腺11%,骨5%。人體血液分布在消化系統占最多。
日本名醫森下敬一博士從多年的實驗、研究、臨床經驗發現,人體造血的源頭在腸道。
森下敬一博士所提出的「腸道造血理論」認為,食物在各種酵素的分解作用下變成小分子,再經由腸胃蠕動攪拌及腸內細菌的分解後,才以食糜狀態到達小腸絨毛。這種無核食糜在小腸中會被絨毛上皮細胞圍繞,並會在其細胞內完全被消化分解。完全消化的無核食靡會變成絨毛上皮細胞中細胞質的一部份,變成新的絨毛上皮細胞。
無核食糜所轉變的絨毛上皮細胞不斷增加時,老細胞就逐漸被壓到底部。此一過程會造成質的變化,將絨毛上皮細胞轉變成紅血球母細胞。紅血球母細胞屬於相當大型的細胞,可以在細胞質中製造出十個紅血球。為了將這些紅血球釋放出去,紅血球母細胞就會黏在毛細血管壁,使毛細血管壁形成缺口,讓紅血球可以輕易進入微血管內,不斷地在體內循環。
所以,要探討貧血的成因,要從腸道說起。

中醫教你造出好血液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身體健康與否的關鍵在細胞與血液,而血液有無受到污染的關鍵在腸道。

● 以五穀雜糧為主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養精益氣。」
欲調養身體、養精益氣,飲食均衡很重要。而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中,又以五穀最為重要。五穀,是指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等穀類及豆類食物,它正是養人體正氣的重要來源。而五果可助其養,五畜可益精血,五菜可使正氣充實於臟腑。故平時應以五穀雜糧等未經過精製的穀物為主食,以新鮮、當令蔬菜、水果及一些肉類、海鮮為副食,以達營養均衡。
不過,糙米、五穀米雖然營養價值高,但難以消化,胃腸不好的人食之反而容易加重病情,宜忌之。

● 吃飯需專心,切忌吃過飽

每餐的飲食達七八分飽即可,隨時讓自己的胃保持微餓的狀態。飲食過飽反而消化不良,傷及胃腸,增加身體的負擔及能量的消耗。胃腸損傷後,各類的營養物質反而不能吸收,得不償失。
另外,用餐時看電視、報紙、手機、講話、想其它事情等都會讓脾胃消化不良。所以吃飯時要專心,心無旁鶩,不可邊吃邊聊天、看書、看電視等。

● 充分咀嚼

「充分咀嚼」是養生第一步,每餐至少20分鐘以上,許多常犯胃脹氣疼痛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吃飯太快。建議用餐時每口咀嚼50次以上,讓口中的唾液大量分泌,使食物呈糜粥狀以助消化。
沒有充分咀嚼的食物,吃進肚子裡可能只有三成被身體吸收。而吸收、消化不佳,與過度攝取一樣,腸內都會發生腐敗或異常發酵,產生各種毒素,為了解毒,身體必須消耗大量酵素。

不可食用生冷食物,水果宜餐後吃

生菜、生肉、冰冷食物、飲料易傷脾胃陽氣,不可食用。大部分的水果偏寒性,又屬生的食物,空腹食用易傷脾胃陽氣,宜忌之。水果建議在餐後30分鐘~1小時後食用。另外,身體白天陽旺、晚上陰盛,建議晚餐不吃水果,以免身體寒濕過重,有礙健康。

用餐宜定時、定量

胃液的分泌有其生理上的規律性,過時或過飢不食,胃液仍會分泌而損傷胃壁,所以定時用餐是很重要的。

貧血人的補益氣血方

常保胃腸道的健康,是治療貧血症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臨床發現,許多貧血症患者,都有容易腹脹、消化不良的症狀,對此可以服用山楂(孕婦忌服)、神麴、麥芽以消食化積,陳皮、佛手、香附、枳殼、厚樸以理氣消脹。大便不暢、習慣性便祕者,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多做運動,使排便順暢,減少腸道毒素的累積。
中華傳統醫學認為補氣即能生血,其實就是服用補氣藥(如人參、黃芪)以增強身體細胞、組織、器官的活力,強化造血的機能。若以單純的補血食物來說,所有紅色的食物都具有補血作用,如:蘋果、紅蘿蔔、紅棗、枸杞子、牛肉等,均可多加食用。

◆簡易補氣血方

吃飯做到5件事 中醫教你造出好血液
改善貧血的簡易補氣血方,需人參、龍眼、枸杞子三味。(Shutterstock)
人參(高麗參、石柱參、黨參均可)、龍眼、枸杞子等三味,各取適量煮沸或用熱水沖泡服用。若服之感覺口乾舌燥,可酌加一些麥門冬或玉竹等滋陰藥以平衡前方溫熱的藥性。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