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5月26日訊】
【典故出處】
語本《杜氏新書》(據《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裴松之注引):喜欲恕折節謝己,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恕答權書曰:「況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無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無不致嫌隙也。而議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當待以善意,更墮其調中。仆得此輩,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不能自諧在其間也。然以年五十二,不見廢棄,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見亮,使人刳心著地,正與數斤肉相似,何足有所明,故終不自解說。程征北功名宿著,在仆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若令下官事無大小,咨而後行,則非上司彈繩之意;若咨而不從,又非上下相順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殺胡之事,天下謂之是邪,是仆諧也;呼為非邪,仆自受之,無所怨咎。程征北明之亦善,不明之亦善,諸君子自共為其心耳,不在仆言也。」喜於是遂深文劾恕。
〔註解〕
1)咨:徵詢;商量。2)彈繩:木匠彈繩墨以取直。比喻定下準則。
〔典源參考〕
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據《全唐詩.卷七七.駱賓王》引):
寄語天上弄機人,寄語河邊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誰使遙遙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釋義】
同心同意。亦用於指心意專一,毫無他念。【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一心一意」出自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其中記載,三國時魏國大臣杜恕在寫給上司宋權的一封信中說到:「若令下官事無大小,咨而後行,則非上司彈繩之意;若咨而不從,又非上下相順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意思是自己雖為下屬,但如果做任何事都要先問過上司,那麽上司訂定的原則就沒有意義了;假使問了又不能按照上司的決定去做,也是不應該。所以在很多事上,就自己作主了。其中「推一心,任一意」是指揣測上司的想法,與上司同心。「一心一意」就表示同心同意的意思,如《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他不拘一文二文,常自喜不吝捨。他妻子見慣了的,況是女流,愈加信佛,也自與他一心一意,雖是生意淺薄,不多大事,沒有一日不捨兩文的。」
「一」也有專注的意思,因此後世也用「一心一意」表示心意專一之意。如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指兩人的情感濃厚、專一,無窮無盡,用如膠似漆都無法形容。後來「一心一意」這個成語就從「推一心,任一意」演變而出,被用來表示同心同意或心意專一,毫無他念的意思。
參考詞語:一心一計。
【近義】
專心致志:用來指專一心思,集中精神。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參證】
心無旁騖:專心一意而無其他念頭。(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評註】
典源中對「一心一意」的詮釋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心同意,「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其二,專心一意,毫無他念。這裡僅就第二層含義展開討論,但又非孟子所雲的學習中的專心致志,而是討論在修身、立言或創作中的一心一意,不摻入其它干擾因素,就不是木匠的彈繩墨取直那個層面的準則可循了。【評析】
一位畫家在論述西方傳統繪畫風格時談到,文藝復興之後,古典繪畫理念上的「真實」與前蘇聯的「寫實主義」不是一回事。例如:在用筆方面,達-芬奇認為:「應當留心使你的明暗融和起來,像煙霧一般分不出筆觸和邊界。」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也同樣主張下筆不留斧鑿之痕,對於造型的表達,他說:「要得到優美的形,應儘量避免用方形的或帶稜角的輪廓,必須使形體圓潤,並且要防止形體結構內部的細節跳出來。」這種古典繪畫講究柔順與協調,並且「寧圓勿方」。而從前蘇聯傳入中國的則是「寧方勿圓」、「分塊面」、「強調結構」等變異的東西是為了彰顯「革命力量感」。這就意味著作畫時未做到專心一意,毫無他念,而是一直緊繃著一個充滿力量感的繩墨,因此,這樣的畫作在每一筆觸中都會充滿了變異的邪惡因素。
在其它文藝作品的創作中也是如此,以純正的心態進行創作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作品中加入善或惡,創作者的一思一念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中,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學習,不斷破除舊的觀念或執念而提升的過程。不帶有其它觀念干擾的一心一意的創作中才能創造出純善純美的作品,也將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輝煌。
(轉自正見網/責任編輯: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