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5月19日讯】中国目前的清零政策,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一个48小时核酸阴性的政策,让中国人不是正在测核酸,就是在去测核酸的路上,甚至有上海朋友说,他测核酸的次数比吃蔬菜的次数都多。
不过,这还不够,5月9日,中共国务院又要求,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这意味着,核酸检测将是常态化、长期化的。同时,这也会是一场涉及到万亿财政资金,席卷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基建项目。
那么,中共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清零战役,会消耗多少财政资金呢?而这些钱又会进入谁的腰包呢?免费核酸检测,中国人真的就不用出钱吗?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内容。
核酸产业 万亿财政
大家看到,从5月12日起,北京要求,凡是要进入事业单位、商务大楼,以及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的人,必须要有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而截至目前,还有包括上海、深圳等17个城市,都有相同的要求,涉及到大约2亿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14%。根据东吴证券的数据,截至4月30日,这一轮疫情爆发时,有123个城市受到了封控,涉及的人口达到1.8亿,这1.8亿人每个月的核酸检测支出,大约是216亿元人民币(下同)。
那么,如果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就按照每48小时一次核酸检测来计算,每个月的费用将会达到1,436亿元,一年的成本就是1.7万亿,这相当于2021年中国GDP的1.5%,公共财政收入的8.7%,而且,比中共1.37万亿元的军费开支还要多。
从疫情爆发以来,截至到4月16日,中国已经完成大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也就是说,两年来,平均每个中国人至少做了10次核酸检测。
我们再来看看上海的数据,在这次封城期间,上海平均每天大约有567万人在做核酸检测。有人计算,从3月28日到4月24日,不到一个月,上海的核酸检测支出,要在55.34亿元左右,再加上抗原检测的支出20.75亿元,总共支出是76.09亿。也就是说,这一个月的时间,光是检测费用,就花掉了上海2021年7,700亿元财政收入的1%。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常态化随时封控和检测,那么,一年的时间,至少1/10的财政收入都要贡献给核酸检测了,不过,这么算其实还不准确,因为一旦常态化,财政收入一定会大大收缩,说不定财政收入都要花在核酸检测上了。
那么,中共所说的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半径1公里,差不多巴士一站地,面积有3平方公里的一个生活圈。放到上海市城区来说,会覆盖6至10万人。而中国,现在有18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91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
根据浙商证券的估算,要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全中国大约要设置32万个检测点,还得有数百万的采样人员,然而,现有的医疗储备人员已经是紧缺了,也意味着各地都要重新招募。
可以预见,一个热门职业正在兴起,而且,在中共运动式的清零政策下,这个职业一定还会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权”。
事实也确定如此,最近,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开出了诱人的高薪,面向社会招募采样员。上海一家医疗投资管理公司,开出的待遇是,日薪1,000元人民币,同时,还提供各项奖金、员工旅游、股票期权。还有一则招聘内容更有吸引力,注明“助理新冠检测实验员,一天1,500元,中级新冠检测师一天2,000元”。
我们再算笔帐,看看就一、二线城市,采样人员的费用要花多少。按照中国3月份发布的“核酸检测实施指南”测算,核酸采样人员的数量,是人口数除以360。那么,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人口的总数大约是5.1亿人,就意味着,要需要140万的采样人员。
如果按照杭州日薪300元计算,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140万采样人员,一年的工资支出就要高达1,680亿。这还只是一、二线城市。
钱从哪里出?
那么,这些钱从哪里出呢?两个地方,财政和医保。有人可能觉得,这都是政府出钱,老百姓测核酸是免费。是这样吗?那么政府的财政从哪里来呢?税收。而医保,也是从个人购买的保险上出。而政府没钱了,不是变相多收税,就是会发行债券,又或者是多印点钞票,总之,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尤其是,这几年,中国各地政府普遍财政吃紧、甚至是负债累累。据第一财经统计,今年以来,云南、四川、广西等多地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因为违法违规举债被问责。据报导,云南玉溪市违规举债融资6.23亿元,其中,花在疫情防控上的钱,高达5.96亿元,占比是95.7%。
相信这也绝不会是个案,记得在去年时,就有数据显示,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31个省市中,只有上海市的财政有盈馀,很多中西部地区的自给率,都低于30%。
穷则思变,怎么办呢,我们看到,最近有不少机构开始呼吁,特别国债或许要重出江湖了。
比如粤开证券,就在研报中表示:3月份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土地市场低迷等多个因素,导致财政收入进一步下行,同时,再加上抗疫支出规模加大,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压力大。建议发2万亿特别国债,维持中国社会经济稳定。
那么,这笔“维稳”费,钱从哪儿来呢,说不定就会摊派,从每个人的工资里扣,也就是说,还是韭菜们来为针对自己的维稳出钱。
钱去了哪里?
那么,这些钱都去了哪里呢?我们看到,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一批核酸检测公司利润暴涨。据中国证券报统计,截至4月27日,基因检测板块,有21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过七成,其中11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了100%,最高增幅超过了3,000%。在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初期,圣湘生物和之江生物,就成了其中两家最先获批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上市的企业,他们先后在2020年8月和2021年1月上市。
其中,之江生物2020年的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增幅达到692.72%,净利润超过11亿元,增幅达到1,708.96%。另外的圣湘生物,在2020年和2021年的利润总额,超过了56亿元。
最夸张的,还要数九安医疗了,因为九安医疗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达到了143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1.58亿元。
在如此的暴利刺激下,当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跑步入场,但是,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比如,近日在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统一小区,一天之内给13位居民出具核酸“阳性”,有一位居民提出了质疑并要求重测,结果覆核结果是13人都是“阴性”。
消息一出,上海市民一片哗然,许多黄浦区的居民纷纷在网上披露,自己也曾经经历过核酸“假阳性”的麻烦事。而罪魁祸首,就是负责当地核酸检测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科润达实验室。
这个中科润达,是由上市公司润达医疗、上海安百达投资,以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持股的公司,在2020年3月,中科润达拿到了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核酸检测能力认证,成为新冠病毒检测受委托的第三方公司。当年,中科润达的业务,就实现了同比增长251%,2021年,公司旗下的两家第三方实验室,一共收入了3.53亿元,同比增长125.60%,两年共实现营收超过5亿元。
在今年的年报交流会上,润达医疗的高管就透露,今年4月份开始,公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从3月份的每天几万管,提升到了目前每天30-40万管。我们如果按30万管计算,润达医疗每天的检测收入,就能达到800万元左右,那么4月份一个月的检测收入,就会超过2亿元。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靠国企的润达,就把非主营业务的核酸检测规模,做到了位列上海前三甲,这也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而且,可以看到,在中共清零常态化的政策下,各大城市有关核酸采样点的建设,也正在像“军备竞赛”一样铺开。
最近,北京朝安医学检验所又成为话题。这家在今年4月26日才刚刚注册的公司,5月6日,就参与了北京核酸检测工作,这意味着,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审批。
而且,注册的时间也让人关注,因为在4月25日时,北京朝阳区刚通告了提升管控,第二天4月26日,这家核酸检测公司就工商注册成立。有网民披露,通常,公司名字中带了“某某所”的单位,一般人是很难注册的。
面对外界的质疑,5月16日,朝阳区卫健委给出了一个情况说明,称为了提高核酸检测产能,市区两级卫生健康部门,都建立了审批绿色通道,尽量缩短审批时间。
那么,谁有幸走上这个绿色通道,或者说“黄金大道”呢?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在2021年,新增的医学检验相关机构,有437家,年度增速高达25.1%,是历年最高。当然,这些公司也都赚得盆满钵满。
像是金域医学2021年的营业收入,是119.43亿元,同比增长44.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1.89亿元,同比增长47.03%。其中,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营收,是113.03亿元,占比94.64%。据了解,目前金域医学已经在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建立了39家医学实验室。
此外,还有第三方医学检验的龙头企业迪安诊断,也是一样实现了业绩飞昇。我们就不细说了。
核酸背后的权贵
其实,我们大家也都能猜到,这些能在中国疫情中斩获暴利的检验企业,它们一定有些来头。事实上,很多核酸检测公司的背后,都是中共权贵。今年2月份时,网上曾经传出一段,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黄万盛的谈话录音,在这段可能是私人聚会背景的录音中,黄万盛就提到,北京当局坚持“清零”防疫的背后,涉及到高官的白手套及家属们,并提到,有一个公司,只靠着核酸检测这一项,就赚了6,700亿人民币。
我们看到,最近天津市长廖国勋的猝死案,也引发了外界猜疑。4月27日,中共官方宣布,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不过,网上却传说他是“自杀”。
有海外媒体爆料说,天津的局级官员,已经被传达“廖国勋死于自杀”。据说,廖国勋自杀,是因为被大量举报与天津的两家医疗核酸检测公司,有着利益输送关系。
据称,廖国勋在4月27日上午,被中纪委的人约谈之后,下午就在办公室自杀了。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被发现。
廖国勋是否是自杀,我们无法考证,不过中共无官不贪,相信在中国普通民众正在深受“清零”之苦的背后,也一定会有中共的高官们,正在大发疫情财。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陈思雨
编辑:蔚然、宇文铭
粤语配音:Ada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