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北溪管道爆炸 北京受益最大

2022年10月06日财商天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0月06日讯】9月26日,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能源的北溪1号和2号天然气管道,发生了疑因爆炸导致的大规模天然气泄漏,多个国家都认为,管道泄漏是人为破坏造成的,而美国和德国的前情报局长,都直指幕后黑手可能是俄罗斯,但也有人猜测说,那要看谁是背后最大的受益者,炸了管道,俄罗斯可是无利可图。尽管众说纷纭,但到底谁才是幕后元凶,现在还是一个谜。这次的天然气管道泄漏,对于已经陷入能源危机的德国和欧洲,甚至全球经济,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否会加速改变全球天然气版图呢?

北溪管道疑因爆炸而泄漏

北溪1号和北溪2号,是两条平行的天然气管道,全长有1,000多公里,从俄罗斯开始,经过芬兰、瑞典、丹麦的领海,再到达德国,堪称是欧洲的能源大动脉。通过北溪管道,俄罗斯可以向23个欧洲国家供应天然气。据媒体报导,2021年,北溪1号的天然气输送总量达到592亿立方米,差不多占当年欧盟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40%,比例相当的高。
不过,今年,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俄罗斯和欧盟之间,已经打起了能源战,而早在9月2日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就以管道泄漏为由,宣布北溪1号无限期停止输送天然气。
而另一条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和北溪1号的设计容量相当,去年9月时已经完工,但是,因为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投入使用。
这两个管道,平时都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维护运营,但在9月26日,一天内,北溪1号和2号管道,一共被发现有三处泄漏,分别位于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两天后,又检测到了第四处泄漏点。
事件发生后,德国、丹麦、瑞典三国,已经对事故原因展开立案调查。截至目前,各方都认为,这一起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是被蓄意破坏所导致的,而且很可能,是一次“国家级别的恐怖袭击事件”。
丹麦和瑞典两国在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的联合报告中说,“北溪”管道泄漏事件是由炸药爆炸引起,爆炸的强度分别为里氏2.3级和2.1级,相当于几百公斤的炸药爆炸威力。
那么,爆炸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在爆炸发生时,虽然北溪管道并没有输送天然气,但是,为了保持压力平衡,管道中充满了气体。所以,爆炸不仅导致了天然气泄漏,造成了环境污染,也严重威胁着航运安全。而且,由于泄漏规模巨大,海面上充满了甲烷,意味着这个区域发生爆炸的风险也大幅增加。
好在,北溪2号和北溪1号,终于在10月1日和2日,分别停止了泄漏。
至于说谁是爆炸元凶,欧美国家普遍推测俄罗斯是幕后黑手,而俄罗斯则是把矛头指向了美国。如果从谁是最大受益者的角度分析,似乎乌克兰、波兰、美国都有动机,而俄罗斯则是受害者。但实际上,俄罗斯也能通过爆炸事件得到多种好处,比如,继续讹诈欧洲、刺激趋于平稳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嫁祸美国等,尤其是,因为天然气价格下挫和出口量大减,俄罗斯的财政正在恶化。
而且,俄罗斯提前中断了北溪1号的供气,还在爆炸发生后就表示管道可以修复,然后在管道停止泄漏后的10月3日,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又声称,可以通过北溪2号的B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等。相反,其它欧美国家它们都是同盟,并且在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发动的战争,因此,不管经济利益有多大,如果导致盟友关系破裂,其造成的政治风险都是巨大的。
所以,这么一看,似乎俄罗斯倒成了嫌疑最大的国家了。不过,这也都是猜测。

北溪事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这次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的消息,随即导致了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在9月27日、28日连续两天大幅上涨,累计涨幅达到19%,不过截至10月4日,价格已经回落到爆炸发生前的水平,甚至更低。
虽然从短期来看,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对天然气市场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两个管道目前都没有输送气体,但它毕竟是一个后备选项,代表着潜在的天然气输送能力。但是,爆炸事件的发生,却再一次提醒欧洲,不能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了,因为已经建好的这些输气管道,如果遭到蓄意破坏,其实是不堪一击的。
据媒体报导,作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挪威已经从10月3日,就是本周一,开始部署国民警卫队,来守卫石油和天然气的加工或者是出口设施。
同时,为了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洲近期,有两条新的天然气管道已经落成启用。
其中,在10月4日正式启用的“波罗的海管道”,将天然气从挪威经丹麦和波罗的海送往波兰。据媒体报导,初期,将会平均每天供气6,240万立方米,预料从明年起,可以达到每年输气100亿立方米,相当于是波兰去年用量的一半。
另外,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全长182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也在10月1日,就是上周六的时候开始营运,初期的输气量是每年30亿立方米,将来有希望增加到每年50亿立方米。
原本,保加利亚有高达八成的天然气是从俄罗斯输入的,但因为拒绝使用卢布支付,已经在今年4月份时,被俄罗斯暂停供气。这条管道,可以为欧洲东南部国家提供天然气,并会确保向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供气。
当然,这条管道的意义不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在出席新管道的启动仪式时提到,保加利亚和东南欧将会开启新时代,对保加利亚和欧洲能源安全而言,它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能源危机让欧洲经济遭受重创

大家知道,自从俄乌战争触发能源供应危机以来,外界都在关注,欧洲能否不依靠俄罗斯供给,平安的度过今年这个冬天。现在看来,由于欧洲各国不断加大对液化天然气和挪威管道输气的进口,弥补俄国中断供应后的缺口,这个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Gas Infrastructure Europe)的数据,到8月29日的时候,欧盟天然气的库存率,已经达到了80.05%,提前完成了欧盟委员会制定的,在11月前储气率要达到80%的目标,而在9月25日时,欧盟的天然气库存率,已经进一步增加到了87.73%。
所以,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上涨和波动后,能源市场最近已经开始稳定下来,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已经从8月底的高点,一路下跌了大约50%,但要和一年前相比,仍然是高出很多。
不过,隐忧并没有真正消除,根据数据分析公司ICIS的模型,如果欧洲各国不能减少使用量,就算今年冬天俄罗斯持续供气,同时气温也没有异常寒冷,欧洲天然气仍然会在明年3月份见底。
所以,欧盟理事会也已经在8月5日时,正式批准了减少天然气需求量15%的规定,要求欧盟国家在今年8月到明年的3月之间,比照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将天然气的消耗量缩减15%。虽然这一规定目前还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在天然气急剧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强制实行。
事实上,即使不强制实行,由于天然气价格高涨,导致工厂关闭和家庭减少用量,也会造成天然气使用量的下降。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欧洲度过今年这个冬天。尽管如此,能源危机已经给德国和欧洲经济带来重创,并且造成深远的影响。
对普通民众来说,最直接的,就是能源帐单“爆表”,已经有欧洲人,为了过冬,开始疯抢煤炭、伐木取暖。同时,欧洲的工农业生产也面临空前的困难与挑战。
《纽约时报》在9月19日的专题报导中提到,在当前能源危机之下,数额暴涨的能源帐单,已经迫使许多欧洲工厂关灯停产,企业主或是改用柴油等廉价高污染燃料,或是关闭生产线,或是让员工暂时休假,因为他们没办法支付高昂的天然气和电力费用。
据财新报导,欧盟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产地区。在2022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欧洲地区就有18家。但是,在原料紧缺压力下,欧洲化工巨头被迫减产甚至停产。9月14日,德国化学工业协会预测,今年德国化学产品的产量可能下降8.5%。
另外,限制天然气供应,也将对欧洲有色金属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因为天然气作为热炉燃料,在金属材料的冶炼过程中会有大量消耗。7月下旬时,欧洲有色金属协会(Eurometaux)已经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欧盟锌、铝的产能,已经下降了将近50%,矽和铁合金也是大幅减产,铜和镍也将受到进一步影响。
最近几个月,有欧洲多家工业企业宣布,关闭旗下部分工厂,已经导致欧元区制造业连续9个月回落,9月制造业PMI指数是48.5%。而且,欧洲在本地减产停产的同时,却加速在海外投资设厂。但是产业链一旦转移,就极可能“一去不复返”,所以,欧洲“去工业化”的风险,也正在加剧。
实际上,不仅是欧洲,全球经济目前都在经历一场风暴,就像经合组织(OECD)在“付出战争代价”的报告中所说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飙升的能源费用和创纪录的通货膨胀,让全球经济陷入混乱,陷入了长期低迷的成长状态。

改变天然气供应的全球版图

那么,俄乌战争触发的欧洲能源危机,又在如何改变全球的天然气版图呢?
根据半岛电视台的报导,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卡塔尔、加拿大、沙特和挪威。而中国则是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其次是日本和韩国。
据台湾《科技新报》的报导,美国在2017年变成天然气的净出口国之后,年年出口都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美国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同比增加12%。而且,欧洲已经取代了亚洲,成为了美国液化天然气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今年前5个月,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卖到欧洲的占比,已经达到71%。
不过,在俄乌战争触发的欧洲能源危机中,更大的受益者,却是中共,因为它向欧洲高价转售俄罗斯天然气。
据彭博社报导,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共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支出,已经从一年前的200亿美元飙升到了35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4%。相反的,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占比,却在大幅下降。
不仅如此,《华尔街日报》报导说,美中贸易协议,还给中共带来了意外之财。因为随着需求下降,签署了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长期合同的中国公司,正在出售多馀的天然气,每批货物,能赚取数亿美元,买家包括了欧洲、日本和韩国。
从数据来看,今年前8个月,中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今年前8个月,中国向欧洲出口了1.6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向加入了对俄罗斯能源禁运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出口了2.8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而在2021年的时候,中国只出口了大约700万美元的液化天然气。
不仅如此,自从9月初,中俄两国的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见过面之后,北京和莫斯科还进一步加强了能源合作。
9月15日,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Alexander Novak),就向俄罗斯官方电视台证实,通往中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将取代在俄乌战争期间被关闭的通往欧洲的北溪2号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另外,2019年底开通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这条从俄罗斯远东到中国的管道,产能也将在今年增加到200亿立方米,计划到2025年时,增加到610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两条管道的年产能总和,将会达到1,110亿立方米,和北溪1号和2号的年产能总和(1,100亿立方米)相当,等于是,俄罗斯把对欧洲的供气全部转去了中国大陆。
此前,在9月7日时,中共国有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和俄罗斯国有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还宣布,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将以人民币和卢布各占一半的方式支付。由于避开美元和欧元,这些交易缓解了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也使中共得以避免二次制裁。
这些都表明,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世界格局正在进行大重组,过去几十年盛行的全球化已经终结,已经走入“中俄”和“欧美”两大阵营相互对抗的“新冷战时期”。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