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0日讯】在过去十年,中国的购物领域,被注重品牌和热衷消费的人们所主导,其中,年轻人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在他们当中,超前消费、透支消费非常普遍,而外国投资者也看好中国的消费市场,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将成为消费增长的可靠来源,中共自己也宣称,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而且还将在2035年扩大到8亿人。
但是现在,“极简主义”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最新时尚,省钱是王道,“非必要不消费”成了主旋律,而且有更多人开始购买国产品牌,城市白领和中产阶层也在主动“消费降级”。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对中国经济又有着什么影响呢?而中国的中产阶层,又到底是在成长呢还是在萎缩呢,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95后年轻人节衣缩食
最近两年,中国刮起了省钱风潮,可以看到,网上炫富的人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个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各种“省钱攻略”、“攒钱大法”。网上还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在10年前,如果有人指着自己的鞋说:“3,000人民币,国外代购的”,他可能会成为全校最靓的仔;但是,如今再想获得同样的关注和认同,这句话就得改成:“30块钱淘的,好穿耐用不磨脚”。
在中国,本来那些喜欢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是最愿意消费的群体,但现在不一样了,更多的人都突然节俭起来了,有大陆媒体就报导说,就连一线城市的95后,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德国之声也报导说,一名住在杭州的20多岁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100多部影片,分享如何用人民币10元制作晚餐,受到几十万粉丝的关注。另外,在社交媒体上,像是“怎样用1,600块钱在上海生活一个月”的讨论也很火热。
还有,在豆瓣网站上,一个叫做“低消费研究所”的小组,也已经吸引了超过15万成员加入,创办人是一位姓杨的28岁女生,这位杨小姐说,疫情让人们感到悲观,不能像以前一样,花掉你赚的所有钱。
那么,是什么导致年轻人突然转变观念,开始节衣缩食呢?
大家看到,中国的疫情封控、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失业率,无疑都是导致年轻人观念转变的原因。在疫情爆发后,中国的失业率一直在不断攀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是更加严重。中共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时,16岁到24岁人口的失业率接近20%,和2018年同期相比接近翻倍。而且,这个数字可能还被低估了,因为日经亚洲曾披露,原本今年6月,应该有2,400万名大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但是,其中一些人被允许延后毕业,直到就业状况发生改善。
都市白领和中产阶层消费降级
当然,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95后的年轻人,也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都市白领。在疫情爆发前,这些中产阶层的理想生活是,拥有新车和宽敞的住房,周末好好吃一顿大餐,或者到热带风光的岛上休个短假等。但是,在疫情长期笼罩、经济和就业形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城市白领的这种小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了。比如,在上海工作的39岁行销顾问Doris就说,她不再做指甲、做头发了,所有的化妆品也都换成中国制造了。
还有在“知乎”上,一位署名“闪电蜗牛”的网民发帖,标题就是“中产阶层如何体面地消费降级?”,文中,非常详细的从购物、居家、出行、娱乐人情、保险消费等方面,提出了30多条建议。那么,为什么要消费降级呢?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提到,疫情以来,各行各业生活不容易,2022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其实就是负增长。
不仅如此,都市白领的消费降级也体现在其它多个方面,比如星巴克的咖啡也卖不动了。
网上有篇文章说,2022年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营业额和净收入,同比跌幅分别达到了23%和14%,用“惨淡”来形容也并不为过。但是,这并非代表人们不喜欢咖啡了,而是因为在过去两年中,白领阶层的消费水平在直线下滑。而星巴克咖啡作为中产阶层极具代表性的产品,率先成了消费退却的风向标。
另一个有着风向标意义的场景是,过去,那些海底捞火锅店,几乎永远都有人在排队等号,可现在呢,变得门可罗雀,在工作日的晚餐时间,会看到许多空着的桌子。有一篇网文就感慨地说,“海底捞的现况,是正在发生的中国中产阶层消亡史”,意思就是说,吃海底捞的人群正在消失,而这群人正是中国曾经一度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疑惑,吃海底捞的人,怎么算的上是中产阶层呢?
作者是怎么解释的,他认为,中产阶层不是一个数学概念,而是一个心理概念。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产阶层是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完全满足,“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同时,在不断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一个阶层。
所以,海底捞的火锅虽然很贵,但它所提供的“五分情感+尊重”和“五分自我实现”的体验,恰好满足了这群人的心理需求。而现在,海底捞的生意日渐萧条,背后的本质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连“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了,所以不得不消费降级了。而这一切变化的发生,追其根源,自然离不开这两年中国经济经历的过山车,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中共无常的政策无情地碾压了一遍。
而中产阶层消费降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西方奢侈品的销售也遭受了重创。英国最负盛名的Burberry集团(Burberry Group),以及拥有Gucci和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等品牌的法国开云集团(Kering)就报告说,4~6月份的中国销售额,年减35%。
今年第三季,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的收入,虽然增加了22%,但是,主要依赖的,却是手持美元的美国消费者,是他们在代替中国富豪在欧洲扫货。而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回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商店的客流量远不及2019年的水平。分析师对LVMH的前景判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中国复甦的情况。
根据罗兵咸永道(PWC)9月15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报告,有更多中国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普遍预计减少非必需品的支出。报告分析说,影响消费市场未来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不确定的经济前景转化为疲弱的零售额,以及通胀压力和股市下跌都削弱了整体的消费能力等。
中产阶层消失 经济恐持续低迷
而随着中国消费者变得节俭,许多外国企业也感到担忧,因为它们曾经押注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会是消费增长的可靠来源。比如:谘询公司贝恩公司就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部分原因是——中产阶层崛起的“大浪潮”。中共自己,也一再的对外宣称,中国有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样巨大的市场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机遇。在去年5月时,还有中国经济学家说,到了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可能会达到8亿人。
可是,现实的中国,当真有这么庞大的中产阶层群体吗?
中共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经在2021年的中共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在2017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就已经超过4亿人。而据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到2024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至少达到5.6亿人。
那么,中共所说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呢?
按宁吉喆介绍,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人民币之间来计算,中国有4亿人,也就是1.4亿个家庭,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这些人的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
但是,如果按照中共统计局的这个标准计算,那么每人每月的收入大约是在2,780元到13,900元之间,可以看到,上限竟然是下限的5倍之多。而且,每月2,000多元就可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之低,一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很多的中产阶层,实际上是既脆弱又尴尬的一个群体。
根据中国经济学者李实、杨修娜去年4月发表的研究结果,如果采取国际上常用的相对标准,当前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仍然偏低。而且,在中等收入下限标准的附近,分布着大量中等收入人群,他们属于底层的中等收入人群,这些人的收入,可能会因为工作变动、失业、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跌到低收入人群。
但是,即使收入超过了这个所谓中等收入标准的上线,也不意味着这些人的地位就会比较稳固。比如,中共官媒《光明日报》,曾在去年8月报导,在北京工作了9年的杨刚,月薪达到了16,000元,但是,他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一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因为,为了买房,他掏空钱包又跟家里借钱付了首付之后,每月还要还贷将近1万元,再加上交通费、税费、伙食费等必需花销,他实际上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他说,现在不敢生病,每个月都要盘算钱怎么省着花,要不就供不起按揭了。
实际上,像杨刚这样,收入水平符合“中产”阶层,却几乎抵御不了一场突发事件的“中产”人士还有很多,他们背负着按揭、车贷、医疗、养娃、养老等重重压力,对未来充满着焦虑。他们即使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心里却依旧处在惴惴不安中。
尤其是现在,很多白领的收入在大幅缩水,而负债和生活成本却居高不下,所以,中国的中产队伍正在缩水,甚至很多人已经“返贫”,全中国范围内掀起的断供潮就证实了这一点。
即使按照胡润研究院的标准,资产达到300万或以上,可以被称为中产阶层。那么,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已经达到了3,320万户。但是,这其中大部分家庭日常开销都很大,也没有多少积蓄。
早在2014年3月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曾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否属于中产,就资产而言,基本的标准是“有房有车”。但是,很多年轻人却认为自己的房子、车子都是贷款买的,在银行都欠了一屁股帐。如果要算一算资产和债务,自己完全是“负资产”。
文章称,界定中产阶层,从理论上说,有三方面的标准,即经济收入、职业声望和个人认同。而在中国社会中,中产阶层在这三个方面都处于一种非常窘迫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一个诡异的特殊国情——“被中产”。可以说,中国的中产阶层是一个畸形的群体,他们不是西方社会学意义上的主流人群,所以说,中共所谓的4亿中产阶层,不仅收入标准很低,也没有计算家庭负债,在很大程度上,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消费主力军。
更糟糕的是,中共当局“清零”政策以及对收入的不确定性,可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即使“清零”政策结束,消费也难以快速反弹。
10月11日,惠誉评级的两位分析师沈家超(Karl Shen)和黄筱婷(Jenny Huang)就在日经亚洲上撰文警告,中共严格的“清零”政策,加上对房地产、科技和私立教育等行业的监管打击,导致许多中国人,开始质疑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人的购物清单上,必需品和物超所值的实用商品,已经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的消费模式永久改变,不仅对看好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来说,是个坏消息,同时,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成长,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继续依靠投资和出口来维持经济的高成长,必须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如果消费模式永久转变, 中产阶层都在节衣缩食过日子,那就意味着,这种经济转型无法获得成功。这也就是我们上一期节目,刚刚谈到的,为什么中国能够维持低通胀的原因之一,因为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消费,购买力下降。
尤其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更为关键,而且,这种影响还很长远,因为它会让整体经济活跃不起来,更多的企业难以为续,从而进一步影响年轻人的收入,导致整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学家们担心,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他们表现出的极简、躺平、摆烂、甚至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中国开始走向一个低欲望、经济增长缺乏活力的社会。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陈思雨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