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1月12日讯】随着中国各地疫情防控逐渐放松,市场抱着热烈的期待等候消费复甦。那么,元旦假期的消费是否有所反弹呢?在即将迎来的中国新年消费旺季,猪肉、鸡蛋、牛奶的价格为什么大幅下跌?到底什么是“报复性消费”?中国真的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吗?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元旦假期消费反弹?倒奶杀牛猪价暴跌
在中共清零政策突然放开之后,中国的商场有了人流,餐厅门口也排起了长龙。尤其是旅游市场,看上去似乎非常火爆。飞猪旅行1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元旦跨省游和跨市游订单占比近八成,达到近一年的峰值。上海、成都、北京、三亚、重庆、广州,成为热门目的地。其中,海南目的地的旅游商品预订金额,同比增长超过五成。但是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中国国内出游人数有5,271万人次,同比增长只有0.44%,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35.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42.8%。
所以,就像经济学家说的,元旦出现的消费趋势,是基础性消费需求,在疫情防控措施松绑后的自然释放,并非短期的报复性反弹。
而且,从老百姓的菜篮子来看,在新年到来之际,中国的消费非常疲弱。比如,中新网1月6日的报导称,年味渐浓,但猪肉、鸡蛋却在降价。
文章提到,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在2022年最后一周,鸡蛋批发市场的周均价为每公斤10.99元,环比跌了5.1%,已经是连续9周小幅下跌。
那么,鸡蛋价格为什么会下跌呢?
报导引述分析师的话说:“虽然2022年12月物流运输比11月更加畅通,但人员流动性降低,加上学校及部分企业提前放假,终端市场中国新年备货还没到来,多重因素导致需求量不及预期,鸡蛋价格延续弱势。”
那么,什么叫12月物流更畅通,但人员流动性降低呢?意思就是说,中共12月放弃清零后,疫情大爆发,所以没人出门了。只不过,分析师说得很“艺术”,根本就不提“疫情”两个字。
中新网的报导也提到,北京、山东等多地居民反映,猪肉价格也在下降。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2年最后一周,国内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为每公斤26.02元,环比跌了4.8%,这已经是连续第八周下跌。分析师说,这是因为生猪供应充裕,但终端消费始终没有明显改观,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
一般来说,从年底到中国新年之前,都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由于猪肉消费需求强劲,生猪价格也会迎来上涨,养殖户能趁机卖个好价钱。不过,今年似乎非常“反常”,猪价不涨反降了。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外三元生猪价格,从12月1日的23.23元/公斤,连续下降到12月22日的17.09元/公斤,三周的时间,跌幅高达26.4%。
有的养殖户说,养猪近20年,头一回遇到过冬前猪价下跌的“奇景”;也有养殖户说,单单这一波行情就亏了一千万。
那么,节前猪价为何不涨反跌呢?一名业内人士表示,需求端方面,受疫情影响,终端餐饮、居民日常猪肉消费异常低迷,加上人们资金紧缺,也进一步压制肉类消费。
也就是说,一方面,12月防疫“躺平”后,中国各地迎来感染高峰,餐饮业更是遭遇寒冬,大家无暇消费;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清零防疫,许多家庭收入明显下滑,也没钱消费。所以,今年的节前需求特别疲弱。
1月9日,中共发改委发布警报称,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下跌, 1月3日到6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93:1,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这也意味着,生猪养殖端进入全面亏损的阶段。
不仅是鸡蛋、猪肉需求疲弱,牛奶也是如此。据《北京商报》1月6日报导,在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已经开始有“倒奶杀牛”的现象。
安徽省宿州市一位养了30多年奶牛的奶农说:“一个几十头牛的牧场,养一个月能亏几十万,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希望下,只能杀了奶牛卖牛肉,及时止损。”
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也表示,近期原奶需求走弱,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原因是“毕竟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米、面、菜才是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随着学生放假,学生牛奶供应也停滞,各家乳品生产企业的产量下调,库存激增,生鲜乳的使用量骤减。
所以,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共放弃清零后,不仅没有迎来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反而导致消费旺季的需求特别冷清,而且这种消费疲弱的现象,可能还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还很有可能会长期持续,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陆民众疯狂存钱 消费下降恐非暂时现象
中共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的大陆居民新增存款,累计高达15.46万亿人民币 。这不仅远远超过2020年同期的增加量,同时,也创下了近20年来历史新高,是过去10年居民净存款增加的总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陆居民储蓄的成长率高达35%,而且似乎还没见顶。那么,大陆老百姓为什么要疯狂存钱呢?
台湾经济学家林建甫认为,有四大原因:一是疫情封控,导致消费支出急遽下降;二是房地产不再是投资首选,老百姓对买房的热情慢慢消散;第三个原因是“预防性储蓄”,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老百姓不敢随便花钱;第四个原因是,股市基金理财商品的获益率下跌,钱都流向银行定存。
这种消费下降可能不是一个暂时现象。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副主任朱鹤的分析,即使彻底放开疫情封控措施,中国大陆的消费数据也回不到从前了,原因是“消费倾向下降”,也就是说,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
另外,去年12月27日,中共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第四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
在消费、储蓄和投资意愿方面,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了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了3.7个百分点。
我们看,这些数据都说明,因为市场信心严重缺失,民众不敢随便花钱,即使防疫解封了也刺激不动消费。所以,如何重新挽回市场信心,刺激民众大胆消费,无疑是中共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中共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北京强调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说明中共当局也确实把促进消费作为2023年的头等大事。但是,具体会采取什么措施,却语焉不详。
彭博社曾在1月3日的报导中指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中共政府不愿采用发放支票和给予消费者补贴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复甦,担心直接发钱可能导致福利依赖和生产率下降。
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信心无法迅速提振的情况下,派发现金是提振消费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
比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凤凰财经峰会上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消费者有明确预期自己的收入有保障,感觉将来会改善,就自然而然地会花钱;但现在的问题是预期悲观,消费者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钱这种刺激手段就很有必要了。他建议,政府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每个月都发,持续3到5年。
财政刺激不针对民众 “报复性消费”不会来?
事实上,民生证券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给民众发钱,对刺激消费是有效的。这份1月7日发布的报告,通过对比和研究其它国家在疫情后的消费复甦状况,得出关于“报复性消费”的一些结论。这份报告,将“核心消费指标是否超过了疫情之前的趋势线”,作为是否存在“报复性消费”的判断标准,发现多数国家在疫情放开之后,并没有迎来强烈而又持久的报复性消费,只有美国是个例外。
报告还总结出有关报复性消费的三条规律。
规律之一:报复性消费支出与财政刺激有关,迎来报复性消费的国家,之前都经历过财政刺激,而且报复性消费的弹性,取决于财政刺激的力度和方向,比如是否直接刺激居民部门。
例如,美欧日韩都在疫情期间实施了一定程度的财政刺激,但美国在财政力度上排名第一,而且美国的财政刺激着力于居民部门,欧洲和韩国则着力于企业部门,所以在报复性消费的强度上,美国也是排名第一。
规律之二:报复性消费的商品结构,主要集中在耐用品(Durable goods)。截至2022年11月,美国耐用品消费仍高于疫情前趋势线9.0%,而非耐用品消费仅高出趋势线3.0%。
规律之三:疫后消费修复的持续性,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动能。由于一个国家的消费支出大致由居民收入所决定。所以,各个国家消费修复持续性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居民收入增速的差异。
如果照此来看,中国很可能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首先,中国的财政刺激,并不直接针对居民部门,而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疫情过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动能从何而来?现在也不得而知。
虽然在表面上,北京的经济政策正在转向,说要大力刺激内需,但是要靠什么来刺激呢?房地产行业病入膏肓,互联网和平台企业遍体麟伤,失业率还在继续攀升,居民收入却在持续下降⋯⋯拿什么消费呢?特别是中共朝令夕改、任性妄为,已经丧失了公信力,又要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呢?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