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4日訊】漳縣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南部,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也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近日,人民網記者從漳縣境內212國道經過時發現,沿線的部分村莊在路邊豎起了一堵堵高約兩米、用琉璃瓦裝飾的牆,將路邊農戶的房屋遮擋住,部分牆體已經刷成白色。(12月3日《人民網-甘肅頻道》)
一個貧困縣,用一堵堵高約兩米、琉璃瓦裝飾的牆遮擋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這道風景被稱作「遮羞牆」是順理成章的。猶如一個衣衫襤褸的落魄者,僅在外面套了一件筆挺的西裝,不去細究則罷,說穿了就被人嗤笑了。而當這種死要面子的做法作為政府行為時,就必然歸咎於當前屢遭社會詬病的「面子工程」,也即官員的政績工程。
輿論對此的抨擊並非沒有道理。但筆者覺得,作為政府行為,「遮羞」與「炫富」之間,都是政績觀的使然,都是相關政府官員想給自己樹碑立傳。說穿了,在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外檔上一道「遮羞牆」,與投資過億元建一個「大鐵環」,或者矗立在繁華城市的「秋褲」等相比,在初衷和立意上,似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缺錢和不缺錢。
借用「別不把鄉長當幹部」,也別不把貧困縣的領導不當官員。富裕或不差錢的地方官員的某些「通病」,貧困縣的領導怎麼就不可以犯?一個讓人不知其所以然的「大鐵環」耗資一個多億,500多元一平的「遮羞牆」簡直不值得一提。在同樣的政績觀下,不能因為貧富,就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這不利於找到問題的癥結。因此,別太過分寒磣貧困縣的「遮羞牆」。
問題在於,不管是砸錢的「炫富」還是無奈的「遮羞」,都是做給人看的。而且,相關官員的樂此不疲,一定是有人想看,有人會看。而這種「看法」,往往是走馬看花。假如上級領導一貫腳踏實地,不看表像而深入群眾,想必基層官員也不會去做這種勞而無功的表面文章。記者實地調查也注意到了,只要坐在車裡向兩邊望去,都是一派新農村的景象,而站在車頂,與眼前光鮮奪目的牆面相比,牆內就是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那麼,如果走下車來,走進牆內,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然而,既然稱之為「遮羞牆」,就一定能起到遮羞的作用。而對這個「作用」的認識,相關官員和村民就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用殪虎橋鄉政府鞏鄉長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這裡的部分群眾才剛剛脫盲,對於這個做法的認識還不到位,也理解不到這個層次。」其實這個「層次」很有說服力,這就是,由於村民和領導的層次不同,所以立場和觀點也不同。儘管在「遮羞」的用意上,在領導心裡也是能和村民達成共識的,都知道「主要是給那些高級的領導看的」,但結果是不同的。村民被「遮羞牆」掩蓋了實際的困苦,而領導卻借「遮羞牆」出盡了風頭,扶貧目標毫無進展,官員政績卻歷歷在目。這可能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大行其道的官場現實。在這其中,除了抨擊這種弄虛作假的官場風氣外,是不是也該反思上級領導的官僚作風?
「遮羞牆」之羞澀,僅在於這是一個貧困縣的所為。而那些有錢耗資上億建「大鐵環」的地方政府,其治下的百姓都安居樂業了?「秋褲」下的城市,人人都居有其屋了?不管是「遮羞牆」還是所謂的「標誌性建築」,有多少是符合這個還存在「國家級貧困縣」的國度,又有多少合適還在奔「小康」社會?只要不改變某些地方政府的官本位作風,不顧民生的政績工程、面子過程還會不斷出現。有錢的可以建「大鐵環」,沒錢的用圍牆遮一下醜,裝點一下門面就不行麼?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一個貧困縣,用一堵堵高約兩米、琉璃瓦裝飾的牆遮擋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這道風景被稱作「遮羞牆」是順理成章的。猶如一個衣衫襤褸的落魄者,僅在外面套了一件筆挺的西裝,不去細究則罷,說穿了就被人嗤笑了。而當這種死要面子的做法作為政府行為時,就必然歸咎於當前屢遭社會詬病的「面子工程」,也即官員的政績工程。
輿論對此的抨擊並非沒有道理。但筆者覺得,作為政府行為,「遮羞」與「炫富」之間,都是政績觀的使然,都是相關政府官員想給自己樹碑立傳。說穿了,在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外檔上一道「遮羞牆」,與投資過億元建一個「大鐵環」,或者矗立在繁華城市的「秋褲」等相比,在初衷和立意上,似乎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缺錢和不缺錢。
借用「別不把鄉長當幹部」,也別不把貧困縣的領導不當官員。富裕或不差錢的地方官員的某些「通病」,貧困縣的領導怎麼就不可以犯?一個讓人不知其所以然的「大鐵環」耗資一個多億,500多元一平的「遮羞牆」簡直不值得一提。在同樣的政績觀下,不能因為貧富,就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這不利於找到問題的癥結。因此,別太過分寒磣貧困縣的「遮羞牆」。
問題在於,不管是砸錢的「炫富」還是無奈的「遮羞」,都是做給人看的。而且,相關官員的樂此不疲,一定是有人想看,有人會看。而這種「看法」,往往是走馬看花。假如上級領導一貫腳踏實地,不看表像而深入群眾,想必基層官員也不會去做這種勞而無功的表面文章。記者實地調查也注意到了,只要坐在車裡向兩邊望去,都是一派新農村的景象,而站在車頂,與眼前光鮮奪目的牆面相比,牆內就是農戶破敗的房屋和院牆。那麼,如果走下車來,走進牆內,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然而,既然稱之為「遮羞牆」,就一定能起到遮羞的作用。而對這個「作用」的認識,相關官員和村民就產生了差距。這個「差距」用殪虎橋鄉政府鞏鄉長的話來說,就是「我們這裡的部分群眾才剛剛脫盲,對於這個做法的認識還不到位,也理解不到這個層次。」其實這個「層次」很有說服力,這就是,由於村民和領導的層次不同,所以立場和觀點也不同。儘管在「遮羞」的用意上,在領導心裡也是能和村民達成共識的,都知道「主要是給那些高級的領導看的」,但結果是不同的。村民被「遮羞牆」掩蓋了實際的困苦,而領導卻借「遮羞牆」出盡了風頭,扶貧目標毫無進展,官員政績卻歷歷在目。這可能就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大行其道的官場現實。在這其中,除了抨擊這種弄虛作假的官場風氣外,是不是也該反思上級領導的官僚作風?
「遮羞牆」之羞澀,僅在於這是一個貧困縣的所為。而那些有錢耗資上億建「大鐵環」的地方政府,其治下的百姓都安居樂業了?「秋褲」下的城市,人人都居有其屋了?不管是「遮羞牆」還是所謂的「標誌性建築」,有多少是符合這個還存在「國家級貧困縣」的國度,又有多少合適還在奔「小康」社會?只要不改變某些地方政府的官本位作風,不顧民生的政績工程、面子過程還會不斷出現。有錢的可以建「大鐵環」,沒錢的用圍牆遮一下醜,裝點一下門面就不行麼?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