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上海於今年2月底最新組建的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集團採購聯盟(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下稱「GPO採購」)與多家葯企之間發生的一起採購風波。
今年6月中旬,「GPO採購」的上級單位——上海市醫藥衛生發展基金會的上海醫健衛生事務服務中心(下稱「醫健中心」)公布了獲准提供藥品的中標企業名單。然而在這份名單中,很多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葯企並未入選,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無市場佔有率、質量不高的產品」供應商。因此,在隨後的7月25日,32家醫藥生產企業以「此次『GPO採購』沒有評審評分量化標準,也不公布評分排位,既不公開,也不透明」為由,向上海衛計委提交了「聯名質疑信」。
對於這份包括中標企業在內的葯企發出的質疑,「醫健中心」的答覆卻是,「採購以臨床需求為先」,「不設統一的量化標準」,「以參與評審的專家意見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新型的「GPO採購」平台本身就已擁有自己的專家組。除此之外,在整個採購過程中還設有由上海市衛計委醫改辦、葯政處及上海市醫藥衛生發展基金會的領導組成、「行使政府監督職責」的「指導組」,各家醫療機構分別派出代表組成的「工作組」以及對每一個環節進行監督的「監事組」。可見,在藥品採購這一領域,上海上至官方、下至醫院,都積極的參與了其中。而他們「同坐一條船」的目地,顯然不是為了「壓縮中間環節的水分來降低葯價」,更無心「讓利於民」,而只是在謀求「利益捆綁」。
之所以如此肯定,不過就是因為在此次「GPO採購」的中選目錄中,「多數藥品的降價幅度只有2%左右,個別藥品的價格還有微弱增長」。更讓人明顯的感覺到這個採購平台並非心系患者,而是心系利益的「舉動」,則在於「將『返點』進行公開化」。用醫健中心一位負責人的話來說,「要徹底杜絕醫院內部的『返點』收入很難,所以,此次GPO進行統一的『返點』管理」。更奇葩的邏輯是,「雖然藥品沒有大幅降價,但是通過公開化的『返點』,醫院可以以此獲得利潤,患者就診的其他環節就會出現降價空間,最終得利的還是患者」。
有資料顯示,「所謂返點,就是藥廠按藥品的售價,以一定比例額外支付給醫院」,不知這樣的定義與「拿回扣」又有著怎樣的差別?無論是醫生的個人行為,還是一個地區的醫療部門夥同包括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這種行為都是違法、犯罪的,且罪名就叫「收受賄賂」。要知道,通過「返點」實現的每一分利潤,無不是從患者的腰包裡搶奪而來。難道說,給醫院「返點」是對患者不利,而給這樣一個供奉著無數官員的採購平台「返點」,就能立即發生180度的翻轉,變得對患者有利了?
這顯然就是強盜邏輯、流氓作派。正是因為這種企圖在葯價上做文章的勾當名不正、言不順,導致葯企、醫院與有關部門的所得利益最終全都轉嫁為老百姓成倍上漲的醫療支出,因此,早在2012年4月時,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確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將取消藥品加成」。在2015年5月頒布的《關於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中也明文提出,「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
需要註明的是,上述的「藥品加成」是在2006年頒布的一項政令中提出的,當時規定「加價率不超過15%」;而如今,「GPO採購」的負責人也表示,「這次的『返點』平均只有15%」。兩個數字如此驚人的相似,真可謂是不謀而合。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上海此次將多年前出台、卻在後來頒布的新規中下令取消掉的「舊規」重新搬上檯面,似乎是「地方」對「中央」的一次公然挑釁。
而上海一地如今能這般明目張膽,焉知不是長久以來,「一黨」體制對腐敗的縱容、對以權謀私的庇護所致?習慣了白吃、白拿、白要之後,又有多少腐敗勢力願意將垂手可得的利益拱手於人。如今上海乾脆就打造這樣一個直接收受利益的平台,結成腐敗聯盟,以此來挑戰「反腐」的力量。而這股惡勢力只要存在一天,老百姓就得繼續忍受著「看病難」、「看病貴」的痛楚。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今年6月中旬,「GPO採購」的上級單位——上海市醫藥衛生發展基金會的上海醫健衛生事務服務中心(下稱「醫健中心」)公布了獲准提供藥品的中標企業名單。然而在這份名單中,很多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葯企並未入選,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無市場佔有率、質量不高的產品」供應商。因此,在隨後的7月25日,32家醫藥生產企業以「此次『GPO採購』沒有評審評分量化標準,也不公布評分排位,既不公開,也不透明」為由,向上海衛計委提交了「聯名質疑信」。
對於這份包括中標企業在內的葯企發出的質疑,「醫健中心」的答覆卻是,「採購以臨床需求為先」,「不設統一的量化標準」,「以參與評審的專家意見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新型的「GPO採購」平台本身就已擁有自己的專家組。除此之外,在整個採購過程中還設有由上海市衛計委醫改辦、葯政處及上海市醫藥衛生發展基金會的領導組成、「行使政府監督職責」的「指導組」,各家醫療機構分別派出代表組成的「工作組」以及對每一個環節進行監督的「監事組」。可見,在藥品採購這一領域,上海上至官方、下至醫院,都積極的參與了其中。而他們「同坐一條船」的目地,顯然不是為了「壓縮中間環節的水分來降低葯價」,更無心「讓利於民」,而只是在謀求「利益捆綁」。
之所以如此肯定,不過就是因為在此次「GPO採購」的中選目錄中,「多數藥品的降價幅度只有2%左右,個別藥品的價格還有微弱增長」。更讓人明顯的感覺到這個採購平台並非心系患者,而是心系利益的「舉動」,則在於「將『返點』進行公開化」。用醫健中心一位負責人的話來說,「要徹底杜絕醫院內部的『返點』收入很難,所以,此次GPO進行統一的『返點』管理」。更奇葩的邏輯是,「雖然藥品沒有大幅降價,但是通過公開化的『返點』,醫院可以以此獲得利潤,患者就診的其他環節就會出現降價空間,最終得利的還是患者」。
有資料顯示,「所謂返點,就是藥廠按藥品的售價,以一定比例額外支付給醫院」,不知這樣的定義與「拿回扣」又有著怎樣的差別?無論是醫生的個人行為,還是一個地區的醫療部門夥同包括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這種行為都是違法、犯罪的,且罪名就叫「收受賄賂」。要知道,通過「返點」實現的每一分利潤,無不是從患者的腰包裡搶奪而來。難道說,給醫院「返點」是對患者不利,而給這樣一個供奉著無數官員的採購平台「返點」,就能立即發生180度的翻轉,變得對患者有利了?
這顯然就是強盜邏輯、流氓作派。正是因為這種企圖在葯價上做文章的勾當名不正、言不順,導致葯企、醫院與有關部門的所得利益最終全都轉嫁為老百姓成倍上漲的醫療支出,因此,早在2012年4月時,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確指出「公立醫院改革將取消藥品加成」。在2015年5月頒布的《關於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中也明文提出,「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
需要註明的是,上述的「藥品加成」是在2006年頒布的一項政令中提出的,當時規定「加價率不超過15%」;而如今,「GPO採購」的負責人也表示,「這次的『返點』平均只有15%」。兩個數字如此驚人的相似,真可謂是不謀而合。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上海此次將多年前出台、卻在後來頒布的新規中下令取消掉的「舊規」重新搬上檯面,似乎是「地方」對「中央」的一次公然挑釁。
而上海一地如今能這般明目張膽,焉知不是長久以來,「一黨」體制對腐敗的縱容、對以權謀私的庇護所致?習慣了白吃、白拿、白要之後,又有多少腐敗勢力願意將垂手可得的利益拱手於人。如今上海乾脆就打造這樣一個直接收受利益的平台,結成腐敗聯盟,以此來挑戰「反腐」的力量。而這股惡勢力只要存在一天,老百姓就得繼續忍受著「看病難」、「看病貴」的痛楚。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