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誰來為壟斷油企的腐敗買單

2016年11月20日評論
11月16日24時,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開啟,汽油每噸下調365元,柴油每噸下調355元。92號汽油價格重回五元時代,95號汽油價格依然為每升6.32元。而在同一天,臺北92號純汽油(不含乙醇)是新台幣18.4元/升,折合人民幣3.62元/升;美國中值油價折合人民幣2.6元/升;如此鮮明的對比,可以想像中國壟斷油企牟取了多少暴利。

從1998年開始,壟斷油企就開始喊著油價要與國際接軌,當時,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國內油價跟著大漲,面對油價漲得太快的質疑,壟斷油企紛紛表示:中國成品油價格應該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此後的17年中,每當國際原油上漲,壟斷油企都會喊出「與國際接軌」的口號。

沒有想到,國際原油價格從去年至今年的一波下跌中,竟然跌到了二十幾美元,這個時候,再也聽不到壟斷油企再喊「與國際接軌」!為了力挺油價,中國去年匆匆出臺了一個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對國內成品油價格設置調控上下限,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也就是說,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中國成品油不再與國際接軌。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北京能源協會理事長,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高級顧問周大地曾經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國內成品油價格並非越低越好》,認為發改委設置的油價上下限是個好政策,可以避免油企出現大幅虧損。

周大地認為國內石油平均生產成本明顯高於40美元/桶,如果下調油價,幾大能源巨頭都將出現巨額虧損,相當一部分油田不得不退出生產。不再「與國際接軌」,跟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調整成品油價格,有利於長期能源安全,避免國內石油企業進一步出現大幅度虧損。

石油專家這樣的說辭聽起來就很無恥,中國的石油開採、冶煉、進口和銷售等都不對民間資本開放,壟斷油企獲得了免於市場競爭的特權。由於沒有任何競爭壓力,壟斷油企自然也沒有降低成本的壓力,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把高福利、高工資和巨額腐敗成本最終都轉嫁給消費者。

國內石油開採成本究竟有多高?這筆賬誰來算?興業證券研究人員曾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從2004年至2007年的開採成本調查清楚:中石油每桶14美元、16美元、21美元、26美元,中石化每桶24美元、26美元、27美元、34美元,中海油每桶13美元、14美元、15美元、18美元。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數年前撰文指出,中國原油開採成本最多最多不超過20美元/桶,這中間還包括很高的轉移利潤。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八年前的開採成本為11美元/桶,資料顯示,中石油的效率僅為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人力成本是美國公司的4倍。

在香港上市的MIE能源公司採油區塊位於中石油松遼油田,據該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其位於松遼油田的大安區塊從2007年到2010年上半年的採油成本分別標明為每桶5.44美元、4.23美元、6.21美元、5.01美元,同位於這一區域的其他兩區塊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採油成本則為11美元每桶。

需要注意的是,MIE能源公司擁有的上述三個區塊正是中石油在上世紀90年代對外出售的「雞肋」區塊,號稱開採成本高且品位底,所謂開採成本高且品位底是指每桶開採成本高於6美元。把開採成本6美元/桶成本的油田轉手,自己保留的都是40美元/桶的油田,鬼才相信這樣的說辭!

如果說國內石油平均生產的成本明顯高於40美元/桶,主要原因就是不計代價的擴張和腐敗成本太高所致。每年能源巨頭的採購、勘探、服務及其他開支都是相當驚人的天文數字,而這些天文數字背後,都隱藏著不可思議的腐敗交易,權貴及其代理人通過錯綜複雜的境內外投資掠奪斂財,其瘋狂程度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幾年前中石油腐敗窩案爆發的起因就是幾筆設備採購生意,受益者是周永康兒媳父母,在錯綜複雜的交易背後,中石油每年都會付出大筆資金。僅某個油田項目,中石油就給周永康兒媳父母支付了超出成本價8億美元的好處費。而周永康兒媳父母獲得的利益遠不止這些,他們利用境外機構為其家族斂財高達數十億美金。

能源巨頭大如漏斗的財務與監管漏洞以及突飛猛進的石油生產,動輒千萬億的設備採購以及油氣田投資等,為擁有支配權的高官以及幕後隱形人肆無忌憚的尋租提供了最好的溫床,而現在為腐敗成本付出巨大代價的卻是每一個消費者。

作為石油消費需求大國,油價暴跌對中國來說本是利好,可以降低經濟運行成本,刺激經濟發展促進消費增長。然而,與國際油價暴跌所不同的是,國內油價依然穩居高位,各行各業乃至消費者依然要付出比國際市場更大的代價和成本。這種代價和成本不僅惡化了通脹壓力,抑制了個人消費增長,受影響的遠不止有車一族,包括實體經濟物流業都是受害者。

──轉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