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不忘初心,勿背良願!」(數文)

2018年03月14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3月14日訊】

一、「不忘初心,勿背良願!」

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季札。季札要代表吳國,出使到魯國去,這是屬於外交工作。在出使的途中,經過徐國,徐國國君請他吃飯。在吃飯過程中,徐國君就一直盯著季扎腰帶上的寶劍。季扎看到徐國君的眼神,知道他很喜愛這口寶劍,這是「視思明」,看了以後,他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禮儀來說,代表國家的使臣,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他心裡就暗想:等我完成任務以後,就將這把劍,一定送給他。

他出使魯國回來,又經過徐國,就去把劍送給徐國國君,不巧,徐國君已經去世了。季扎把自己的寶劍,掛在徐國國君墓旁的樹上。

季札的隨從一看,就對他說:「主人,您這樣做太過分了,因為您並沒有答應要把寶劍送給他;而且縱使你已經答應給他了,他也已經死了,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把劍掛在那裡。」

季札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經起了此念要送給他,如何可以因為國君之死,而違背了我心裡的承諾!

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修,對於自己所起的一念,都不願意違背。

「不忘初心,勿背良願!」這就是古人的誠信。

二、皇帝贊郭伋 「信之至矣!」

在東漢時代,有個官員德行很好,名叫郭伋。他擔任某地的地方官,當他在某村巡視時,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面前,對郭伋說:「大人,你下次什麼時候再來?」郭伋算了一下時間,然後對小孩說:「我在哪年哪一天,會再到這個地方來。」說完,孩子們就送他走了。下一次,郭伋又到這個地方來巡視,跟孩子們約定的時間,還差一天,他提前了一天。

郭伋就跟隨從說,我們今天不能進村去,因為如此就失信於小孩。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裡,過了一晚,隔天他才進村,而那些孩子都在那裡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無欺。縱然是再小的小孩,也不願意失信於他們。

漢光武帝知道了這件事,非常讚許郭伋的德行,稱他是「信之至矣!」誇讚他的信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三、朱暉與張堪

漢朝,有個人叫朱暉。他在太學讀書的時候,有個同學叫張堪。張堪在旁邊觀察朱暉很久,覺得他這個人很講義氣。

有一天,張堪忽然跟朱暉說:「以後如果我有什麼三長兩短,你是否能幫我照顧妻兒?」

他們兩個,雖無交情,可是,張堪這番話,是把他當作很信任的朋友。

朱暉覺得很突然,所以沒有回答。結果沒有過多久,張堪真的死了。朱暉聽聞這個消息,就帶了很多財物,去看望張堪的妻兒。朱暉的兒子跟著他一起去,很納悶。他就問父親:「您從來沒有跟這個人交往過,為什麼您要去幫助他?」

朱暉說:「張堪能那樣信任我,代表他心裡,已經把我當作知己。而他這樣的態度,促使我在心裡,也把他當作了朋友。既然已經把他當作朋友看,就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的妻兒。」

四、光父教誠

司馬光是宋朝的一位名臣。有一次,他跟姐姐在剝青核桃。姐姐剛好有事離開了一會兒,他們家的僕人就對他說,你只要用熱水燙一下,就很好剝了。後來他姐姐一回來,看他剝得特別快,剝了很多,就問他:「你如何剝得這樣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熱水燙一下?」司馬光立即回答,我自己本來會的。

他的父親,聽到了很警覺,立即告訴司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說老實話,不要欺騙別人,不可說謊逞能。」父親慎於始,初次發現司馬光逞能撒謊,就幫他糾正過來,才成就了後來的司馬光的德行。

司馬光曾經說過:「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這是誰的功勞?是父親家教的功勞。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講話也要謙卑,不要常常說大話,不然孩子也會學壞。

五、孔子失信?

有一次,孔子離開魏國,要前往另外一個國家。孔子看到魏國的一位大臣,正在那裡大量製造叛亂的武器。孔子看到立即就聯想到,假如他們叛亂會有什麼結果?一定是民不聊生。

這個叛臣看到孔子已經發現了他的企圖,就把孔子包圍起來,不讓他走。他對孔子說:「您要對天發誓,不把我的事說出去,我才放您走。」

孔子說:「好,我答應你。」這樣軍隊就撤掉了。撤掉以後,孔子立即對學生說:「走,回魏國,告訴國君。」

子路就說:「老師,你何以言而無信?」

孔子就跟子路說:「在威脅之下的承諾,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縱使我去通告,我個人的信譽毀壞,沒有關係;只要千千萬萬的人民,免於災難就好。」

孔子可以捨去外在的虛幻的東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實的利益,這就是懂得如何去通權達變。

六、仁者劉寬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劉寬。他為人寬厚。家人都說:「從未見過他生氣。」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熱湯,來試試他。因為那時劉寬正要準備去上早朝,身上穿著非常整齊的朝服。婢女進門以後,就佯裝跌倒,把熱湯潑在劉寬的朝服上。

結果,劉寬立刻站起來,第一句話就說:「你的手有沒有燙到?」他根本不顧自己,而是關心別人。所以,家裡的人,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均據清代《淵鑒類函》)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