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1日訊】中國去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創下歷史最大跌幅。中共官媒辯解稱是因為市場結構調整,並聲稱是外企自己站不住陣腳;不過隨即官方又開會拋出「穩外資」文件。專家直指中共不同部門有關外資的數據自相衝突,並有造假之嫌;而分析顯示,基於中國內外環境變化等因素,外資撤離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使用外資創歷史最大跌幅 官媒辯解
中共商務部上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達59,080家,同比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卻僅為8262.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大跌27.1%。這一跌幅創下歷史新高。中共官媒《人民日報》2月10日在頭版刊文《外資有沒有大規模撤離中國?》強調中國外資流入模式正在調整,「傳統商業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了,快速反應跟上中國市場變化的外資企業才能獲得成功」。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出現歷史上最大的跌幅,這難以完全歸因於所謂的階段性變化。雖然外資轉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趨勢確實存在,但外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北京面對的外部環境惡化和國內政策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由於外資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提高,中國稅收政策的變化、地緣政治的風險等等,使大部分企業選擇撤離。
他認為官媒文章更多是一種避重就輕的辯解,試圖淡化外資信心下降的事實。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國的市場確實在這幾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資現在不可能再像過去那麼賺錢了。但是這不是目前外資撤離的主要原因。主要因為中國現在經濟情況非常的糟糕,當局還搞「國進民退」,中共以國家安全名義對外資的打壓、經商環境的惡化,造成外資從中國撤離。
中共外資相關數據有貓膩 專家揭造假手法
中共《人民日報》前述文章還引用了一個網民的問題:為何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同比下降27.1%,而同時新成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9.9%?官媒的解釋是,因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不斷降低,越來越多的中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對於引資規模下降,該官媒文章籠統說,2021年中國曾連續3年引資規模超1萬億元,集中釋放了投資需求,到2024年有所收縮也在正常範圍內,而長期看,全球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所以利用外資規模與新設企業數量之間也會出現階段性反差。
黃大衛認為,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新設立的外資企業數量增長9.9%,但實質使用外資的幅度下降27.1%,這兩個數據確實存在矛盾。原因可能是空殼企業以及假外資的增加,部分所謂的外資企業可能只是一些港澳台甚至內資企業,偽裝成外資以享受優惠政策。
他舉例說,中國業界有「內保外貸」模式,即拿國內的東西進行擔保,向外資銀行貸款。這種行為其實是虛增了外資企業的數量,但實際上到位的資金可能很低。
公開資料顯示,「內保外貸」是指中國境內銀行為境內企業在境外註冊的附屬企業或參股投資企業提供擔保,由境外銀行給境外投資企業發放相應貸款。
黃大衛表示,數據矛盾的第二個原因,是新增設立的企業可能只是中小微企業,或者是之前統戰的台商在中國設立的幫扶企業。這些企業資金需求比較低,或者是服務性企業比較多,可能輕資產或投資比較少,所以在外資報表方面反映出來的外資貢獻度很低。甚至一些部分新設的企業可能就是紙面存在,是空殼公司,就是為了拿政府的補助和統戰費用。
再者,實際投資減少還有一個結構性原因,即大型的外資企業,例如一些跨國製造業巨頭,對中國市場投資不斷減少,中小型的服務性企業在增多。製造業的外資撤離,會大幅度減少整個外資利用的金額。
此外,大型的外資企業都是來自於歐洲、美國或日本、韓國,這些外資受地緣政治影響,撤離速度可能比較快,撤離的比例比較高。而像東南亞等地可能一些小的資金進來,成立了新的公司。
最後就是統計方面可能對數據進行了修改和美化。黃大衛說,中國大陸的統計數據更傾向於政治需要,要粉飾社會制度優越性,往往會淡化,甚至是非常忌諱負面信號,所以有可能存在統計上的修改和美化。
「總而言之,結論性的問題,新增企業數量增長與外資金額下降並不自相矛盾,背後的可能原因,除了統計失真之外,更多是新增設立的公司質量下降,真正的大資金方可能撤離,小資金方進來。」他說。
王赫對大紀元表示,其實中共不同部門的數據也是打架的。關於外資有兩個數據參考,一是商務部的統計,這是窄口徑的數據,另外就是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國際資產平衡表。這兩個數據是衝突的。
他舉例說,商務部已公布的2024年前11個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增長率是-27.9%,但還是有7497億元的流入;但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淨流入是-130億美元,2024年全年也應該是負的淨流入。
王赫表示,如果按中共最新一次經濟普查(時間點截至2023年末)的數據:2018年末到2023年末的5年間,中國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從2,824.2萬降至2,040.9萬,減少了783.3萬人,降幅27.7%。這五年外資僱用的人數大規模下降,其實跟外資撤離是相對應的,所以外匯管理局的數據可能更接近於實際。
就官媒稱現在進入中國的跨國投資呈現出服務化、輕資產化趨勢,因而外企數量增加了,但是流入的資金減少了,王赫表示值得懷疑,「我們就拿歐洲來說,歐盟在中國的投資主要就是靠幾個大企業來投資,它的中小型企業早就從中國撤離了,幾乎沒有投資了。」
他表示,中共的數據一貫是造假的,或者一貫進行了美化調整,並不代表實際情況。
中共國務院拋「穩外資」文件 分析:外資不穩是大勢所趨
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10日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的舉措對外資企業「穩存量、擴增量」。王赫表示,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打,當時中共提的是「六穩」,包括「穩外資、穩外貿」。現在把口號改成「穩存量、擴增量」,說明目前外資的流失非常嚴重,不僅是沒有增量,而且存量都在動搖。它現在要外資流入來救火。
王赫說,2021年外資的確是大規模流入到中國來的,但是2022年上海一封城就完全逆轉了。現在川普再次入主白宮,中美新冷戰可能是指日可待。在這種情況下,中共還想擴增量是痴人妄想。中共還在以強硬對待川普,只會使國際環境惡化,外資更不可能再大規模流入中國,所以它的所謂穩存量和擴增量幾乎是實現不了的。
黃大衛表示,北京官方一方面對外資撤離的狀況「闢謠」,一方面提出穩外資措施,反映出一種矛盾的心態。如果外資狀況非常良好,無需大規模推出穩外資行動,官方此舉實際上是承認外資環境不斷惡化。
黃大衛說,國務院的文件在中國並不太有效,因為當局是黨管一切,黨的文件和《反間諜法》等條例不斷收緊,使國內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他認為隨著地緣政治壓力加大、工業鏈去中國化的趨勢以及東南亞製造業與市場的崛起,中共穩外資的行動方案難以扭轉外資撤離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中共官方的中國貿促會早前發布2024年度中國營商環境報告稱,「受訪企業對2024年度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為4.37分(滿分5分)」,「近九成受訪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還說「超六成受訪企業對中國前景預期良好」。
但上海美國商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前景持悲觀立場。歐盟商會也公開批評中國的營商環境日益政治化,企業提出來上千條建議,基本上都得不到回應。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潘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