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2月18日讯】雨水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2018年的雨水节气交于2月19日1时17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此时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已经来临。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中国古人将雨水划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捕捉到鱼后喜欢将鱼咬死后堆在岸边,直待有足够多的鱼才游上岸来饱食美餐。因为鱼堆得像供神时的祭品,所以(周书)中称之为獭祭鱼。
《月令广义》中称,“雨水日,獭祭鱼,是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这是指如果雨水这天大地冰封,看不到水獭祭鱼的现象,就说明天时运转不正常,到了秋季无法获得好的收成,百姓生计艰难,将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五天过后,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大地回暖。进入“雨水”这个节气后,降雨的机率明显增高。“雨水”的到来,正好符合春耕播种的需求。这个节气会带来充沛的雨水,所以是许多作物生长的好时期。节气俗谚“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用力耕田”,意思是:“雨水”这一天若下雨,就代表今年会有好收成。“雨水节接柑橘”、“雨水甘蔗节节长”,道出了这个时节适合种植柑橘和甘蔗的景象。
雨水浇灌,春花怒放。(Pixabay)
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往往落在雨水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观花灯的习俗。宋人描述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古代很重视占稻色,元代的娄元礼就在《田家五行》中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李罗花,占稻色。”
占稻色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不好,米价将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川西一带有雨水节回娘屋的风俗。到了雨水节这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妇人,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妇女,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娘家母亲会为她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祈求早日怀孕。
另外,雨水节气,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希望他一生平安。
雨水节气中的填仓节这天,人们讲究喜进厌出。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旧俗米农卖粮忌在此日。相反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康,则体质良好。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另外,每日早晚多按摩腹部也是调养脾胃的好方法,由右到左顺时针方向按摩,范围包括右上腹部、肚脐上方、左上到左下腹部,腹部温暖了,自然能养元补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又云:“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吃粥及吃适量甜食、少吃酸物,均有益调肝养脾。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食材。
《本草纲目》记载:薏仁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舒筋骨、清肺热等。能袪湿又能保养脾胃。属平补佳品。
春天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练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以免损伤元气。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古医书《千金要方》上说: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亦即春季时,下半身宜穿暖一些,中医认为“寒从脚起,湿从下入”,因脚距心脏位置最远,血液回圈最不顺畅,此时建议可多以温热水泡脚,并适度按摩双腿及脚底。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渐增。季节的变换带来不同的自然景物,人们的心境、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诗人们也藉助春雨烟柳表达各自的情愫。留下佳作无数。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绝句的末句颇受人们喜爱,常被引用。
《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二联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整夜听着雨声;第二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吆喝。杏花花开,预示着春天的来临。据说当时这两句诗传入宫中,深为宋孝宗所称赏,一时传诵甚广。
唐朝李商隐的《春雨》,带有其一贯的的伤感惆怅:“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女诗人朱淑贞的诗,笔端细腻,音韵柔美:“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润物有情如着意,滋花无语自施工。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
另外,唐宋词中,亦不乏描写春雨的优美词章。唐代韦庄一首《谒金门》写道: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曲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此时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雨水三候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已经来临。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中国古人将雨水划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捕捉到鱼后喜欢将鱼咬死后堆在岸边,直待有足够多的鱼才游上岸来饱食美餐。因为鱼堆得像供神时的祭品,所以(周书)中称之为獭祭鱼。
《月令广义》中称,“雨水日,獭祭鱼,是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这是指如果雨水这天大地冰封,看不到水獭祭鱼的现象,就说明天时运转不正常,到了秋季无法获得好的收成,百姓生计艰难,将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五天过后,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大地回暖。进入“雨水”这个节气后,降雨的机率明显增高。“雨水”的到来,正好符合春耕播种的需求。这个节气会带来充沛的雨水,所以是许多作物生长的好时期。节气俗谚“雨水连绵是丰年,农夫不用力耕田”,意思是:“雨水”这一天若下雨,就代表今年会有好收成。“雨水节接柑橘”、“雨水甘蔗节节长”,道出了这个时节适合种植柑橘和甘蔗的景象。
雨水浇灌,春花怒放。(Pixabay)
雨水风俗
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往往落在雨水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夜谓之宵,故名元宵。是日,有吃元宵、观花灯的习俗。宋人描述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占稻色
古代很重视占稻色,元代的娄元礼就在《田家五行》中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李罗花,占稻色。”
占稻色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不好,米价将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回娘家
川西一带有雨水节回娘屋的风俗。到了雨水节这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妇人,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妇女,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娘家母亲会为她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祈求早日怀孕。
另外,雨水节气,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希望他一生平安。
雨水禁忌
雨水节气中的填仓节这天,人们讲究喜进厌出。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旧俗米农卖粮忌在此日。相反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
雨水节气的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康,则体质良好。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另外,每日早晚多按摩腹部也是调养脾胃的好方法,由右到左顺时针方向按摩,范围包括右上腹部、肚脐上方、左上到左下腹部,腹部温暖了,自然能养元补气。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又云:“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故吃粥及吃适量甜食、少吃酸物,均有益调肝养脾。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食材。
《本草纲目》记载:薏仁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舒筋骨、清肺热等。能袪湿又能保养脾胃。属平补佳品。
春天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练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中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以免损伤元气。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古医书《千金要方》上说: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亦即春季时,下半身宜穿暖一些,中医认为“寒从脚起,湿从下入”,因脚距心脏位置最远,血液回圈最不顺畅,此时建议可多以温热水泡脚,并适度按摩双腿及脚底。
春雨濛濛 诗情绵绵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渐增。季节的变换带来不同的自然景物,人们的心境、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诗人们也藉助春雨烟柳表达各自的情愫。留下佳作无数。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绝句的末句颇受人们喜爱,常被引用。
《临安春雨初霁》诗中,二联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整夜听着雨声;第二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吆喝。杏花花开,预示着春天的来临。据说当时这两句诗传入宫中,深为宋孝宗所称赏,一时传诵甚广。
唐朝李商隐的《春雨》,带有其一贯的的伤感惆怅:“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女诗人朱淑贞的诗,笔端细腻,音韵柔美:“添得垂杨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润物有情如着意,滋花无语自施工。一犁膏脉分春垄,只慰农桑望眼中。”
另外,唐宋词中,亦不乏描写春雨的优美词章。唐代韦庄一首《谒金门》写道: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曲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