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进补的方法很多,不是人参、鹿茸才是补,要辨清体质,灵活地补。
常见5大进补方法
1. 通补
中医有时以通为补,例如排便不畅,饮食不下,通便反而最补,就是所谓的以通为补。
如小孩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当吃了许多补品之后,丝毫没有见效,此时需要服用通便药,以通为补,如大黄、虎杖、番泻叶等。又如有些小孩,感冒发烧,吃了几天抗生素、退烧药也依然发烧,当发现有明显便秘时,同样是服用通便药,烧就退了。
2. 温补
温补是运用温热性的食物或药物来进行补益,适用于阳虚或是气血亏损,如手脚冰冷、畏寒无力、小便清长、频尿水肿等,也可作为一般的冬令进补。
温补常用食物有核桃、红枣、桂圆、猪肝、鳝鱼、虾子等等。
我们常吃的核桃、桂圆、红枣都属于温补食材。(Shutterstock)
3. 清补
清补是用平和的食物或药物进行调理。清补的药物都有点滋阴清热的作用,如石斛、生地、沙参、玄参、鳖甲等。
石斛养阴效果很好,如性情急躁、脾气不好、气管发炎、经常口干,可用石斛养阴。若女性阴亏经血不足,也可用石斛养阴。
4. 平补
平补是用甘缓平和的药物或食物进补,对于久病体虚的特别合适。平补的中药有白果、茯苓、莲子、芡实、山药、薏苡仁、玉竹、百合、天门冬、麦门冬等。
5. 峻补
当一个人气特别虚、阳特别亏的时候,就需要峻补,用较猛烈的中药温补阳气,如鹿茸、野山参、高丽参等等。
鹿茸、野山参是较猛烈的中药,当人特别虚亏时需要用这种峻补法。(Shutterstock)
补益有4性:滋阴、补阳、补气、补血
● 滋阴
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阴虚不能制火,因此常可见五心烦热(双手手心、双脚脚心与心胸部位的烦热感)、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等现象。
若是胃阴虚,表现为口渴易饥、呕吐、大便干结等;若是肝阴虚,表现为眼睛干涩、眩晕、视物昏花等;若是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小便黄少等。
滋阴食材有鳖、百合、鸭肉、海蜇皮、金针菇、荸荠、梨子等。滋阴中药材有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石斛、龟板等;而滋阴代表常用方剂,就是六味地黄丸。
● 补阳
补阳可温暖肢体脏腑。以下三种情况一定要补阳:
完谷不化:身体阳气不足,食物吃进去后排出无法完全消化的食物。
舌淡而胖:若阳气衰微,体内多馀的水分就会蓄积在体内,导致舌体胖大。
脉象沉细:阳气不足,无法鼓动血行,脉象沉细无力。
热量高而富营养的食物,有羊肉、牛鞭、核桃、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茴香等。
● 补气
气虚的表现是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常用的中药有如人参、黄耆、党参等,而代表的中药方剂就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可补气的食材有如牛肉、猪肉、鸡肉、糯米、鲫鱼、鲤鱼、鹌鹑、鳝鱼、虾子、蘑菇等。
● 补血
血虚的表现主要是脸色萎黄苍白、头晕乏力、大便干燥、失眠多梦,妇女经期不定、经血量少色淡等。补血的食材有如乌骨鸡、黑芝麻、核桃、桂圆、猪肝、鸡肉等;补血的中药材有如当归、阿胶、熟地、桑葚等。
进补不平衡会怎样?
进补时若出现不平衡,最常见的就是上火。上火最常见的就是心火、肝火与肺火。
心火的表现是思虑过多、心中郁闷;肝火的表现是急躁易怒;肺火的表现是咳嗽痰多,痰黄黏稠。
调补重在辨证,因此在服用补药的时候,一定要认清体质,对症施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阴平阳秘,不会上火。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