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吴先生原是一名业务员,为人热情、幽默风趣,是社交场的老手。后来他的公司却突然倒闭,他一夜之间丢了饭碗,措手不及。
于是,他试图再找工作,没想到屡次碰壁。重覆经历振作、失败的循环后,吴先生意志渐渐消沉,变得沉默寡言,时常待在家中,出现了忧郁的倾向。
有一日,吴先生的太太发现他在卧房里小便,当时他的理由是:突然尿急,来不及去厕所,只好尿在卧房地板。但这样的情况却越来越常发生,小便的地点有时在客厅或其它地方,有时人进到厕所,却尿在马桶旁的地板。
太太感到很不对劲,带着先生去林新医院找脑神经内科医师林志豪求助。经过与医师对谈、照脑部影像,吴先生被确诊为失智症。
忧郁、判断力变差 可能是失智症征兆
失智症是一种非正常老化、不可逆的疾病,症状未必一开始全部出现,可能会逐渐表现出来,但随着时间拉长,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在病人发病初期,家属通常不容易发现,因为病人大部分时候是正常的,但仍有些异状会在生活行为中显现出来:
1. 记忆力变差、失去部份记忆,别人提醒也想不起来。
2. 认知功能出问题、判断力下降,原本熟悉的事变得无法胜任。例如,无法在正确的地点小便。
3. 学习能力下降。
4. 出现对时间、地点的感知混乱。
5. 情绪或人格改变。
6. 言语表达出现困难。
7. 不爱与人互动、出现忧郁倾向。如开始不爱出门或是对之前热衷从事的活动显得兴趣缺缺。
吴先生就表现出忧郁、认知能力和表达力下降等问题。林志豪回忆,在对谈时,他发现患者逻辑不太对,且能形容表达的东西有限,无法在正确地点小便更是失去判断力的表现。脑部影像显示,吴先生前额叶的地方出现明显萎缩。
感官刺激少、失眠 让大脑易退化
吴先生的失智症,可能源自于长期失业的打击。而失业造成失智,通常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
1. 孤独感
很多中年人失业后,可能随之失去以往最主要的社交方式,从而导致孤独感。
孤独感属主观感受,即使身旁有许多人,仍可以感觉到寂寞。这不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还与健康有关。孤独感可能会使身体出现发炎症状、血压升高,这两者都是增加失智症机率的因子。
失智症患者也会有孤独感,是因为在大脑海马回与记忆、情绪相关的位置,β类淀粉蛋白堆积比例比较高,进而影响记忆和情绪,让患者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忧郁。
但究竟是孤独感诱发β类淀粉蛋白堆积,还是孤独感只是β类淀粉蛋白堆积的一个前兆,目前医学界并无定论。林志豪认为,应是双方都互相有影响。
孤独感属主观感受,即使身旁有许多人,仍可以感觉到寂寞。(pixabay)
2. 感官刺激减少、退化
长期失业的人长待在家中又没其它事可做,例如整日只看电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很单一,易使感官能力变差,促使大脑退化。林志豪表示,门诊许多老年患者出现失智症状,也是因为在家中没事做,或听力、视力变差的缘故。
3. 压力、失眠
失业也会造成压力,进而失眠。大脑里的淋巴管在熟睡时才会打开,清除β类淀粉蛋白的堆积。但失眠和睡眠品质不好会使这类不正常蛋白质清除较少,造成隔日醒来头脑昏沉、反应变差,长期下来易引起脑部退化。
4. 不良生活习惯
另外,失业后为了解闷,可能伴随喝酒、抽烟等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是失智症的因素之一。本身如果有肥胖、慢性病等问题,也会增加失智风险。
林志豪强调,不是每个人中年失业在家都会有失智风险,而是如果伴随上述情况,甚至有家族遗传史,就可能造成失智症。
中年人防失智 应练习独处、终身学习
近月来,中共病毒(武汉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造成许多人失业或生意惨淡,经济压力随之而来。林志豪说,他挺担心这些失业者。
对于面临失去工作和收入的中年人,此时,身边的人要即时给予帮助。也可求助于政府及社会的资源,例如申请纾困补助,减轻经济压力、心理压力。若失业者发现自己有忧郁倾向或开始失眠,要寻找专业医师治疗,不要一味忍耐。
由于现在政府多鼓励人们在疫情期间多待在家里,因此可做一些能在家进行的活动,例如,和亲友一起打牌,用家庭式卡拉OK唱歌抒压,做适合自己的居家健身运动。还不妨趁此机会,学习新事物、新技能,持续让大脑保持灵活力。
林志豪指出,不论何时,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可降低失智机率。许多失智患者在发病前有共通点是:退休后失去目标,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变得闲散没事做,无聊寂寞。他建议,可练习独处时做什么较不孤单,且从年轻时可以多培养广泛兴趣。毕竟,预防失智不是等到进入老年才开始。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