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26日讯】不止是脚会抽筋,胃也会抽筋,称为胃痉挛,患者感到腹部剧痛,甚至呕吐。对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胃痉挛是越来越常见的疾病。当胃痉挛发作时,就医前有2个方法可缓解疼痛。
可怕的胃痉挛 疼痛可能持续几小时
一边吃饭一边处理工作,这个在忙碌生活中常出现的场景,可能在吃了一餐麻辣锅、米糕后,引来胃的反扑:上腹部绞痛,甚至疼到浑身冒冷汗,还跑到厕所呕吐。以为是胃痛,急忙到医院挂急诊,结果医生检查后告知是胃痉挛。
马偕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高晧宇指出,胃痉挛就是俗称的胃抽筋,主要疼痛位置在胸骨底下的剑突处,也就是肚脐上方部位,但也有人是整个腹部同时痛。
疼痛表现非闷痛,而是绞痛,因是胃受刺激,胃壁肌肉快速蠕动而引起的症状。发作时间从几秒、几分到几小时都有可能。
患者还可能伴随其它症状,例如:噁心、呕吐、一直打嗝、腹胀、排气,或便秘、拉肚子等排便习惯的改变。
吃太快、压力都会造成疼痛 胃痉挛有7种原因
让胃抽筋的原因,多与饮食习惯及生活压力有关,另有少数是疾病造成。
1. 饮食
饮食是最常见的原因。辛辣食物、太粗糙的纤维、甜点、油腻餐点和较难消化的糯米类食物(汤圆、粽子、饭团、米糕),都可能造成胃部绞痛。
另外,三餐不定食、吃太快、暴饮暴食等不良用餐习惯,也会使胃部容易发炎,导致胃痉挛。
高晧宇指出,很多人在吃饭的同时,还要开会、赶着做很多事或看手机,都容易造成胃痉挛。他解释,滑手机的动作和看手机的内容,会影响肠胃的血流量。吃饭时,应是在放松状态下专心吃饭,这样对肠胃最好。
2. 压力
在高晧宇的门诊,多数胃痉挛患者是因工作压力、没有好好吃饭而引发症状。据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资料,情绪因素与消化系统症状、减弱的肠胃道黏膜抵抗力通常有极大关联,多数胃痉挛患者,多处于长期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中。
刺激性食物和压力是造成胃痉挛的常见因素。(摄影:彩霞/大纪元)<br/>
3. 烟酒
长期抽烟和过度饮酒皆会影响正常的肠胃道功能,使胃部保护力变差,稍有一点刺激就会疼痛。
4. 胃肠疾病
便秘、急性肠胃炎、胃糜烂、胃溃疡、肠沾黏、肠阻塞、肠躁症等,也会造成胃痉挛。
5. 药物
常服用止痛药容易造成胃部损伤。
6. 妇科疾病
经痛、卵巢囊肿、骨盆腔发炎、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造成腹部疼痛时,腹部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影响,也可能连带引发胃痉挛。
7. 肝胆疾病
胆结石、胆囊炎或肝脏有病变,例如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会连带胃肠出现不舒服的表现。
其它还有食物过敏、食物不耐症、阑尾炎、大肠癌、胰脏炎、腹部创伤、腹部主动脉瘤、腹部肿瘤、腹膜炎、膀胱炎、急性充血性心脏衰竭等疾病,也会造成胃痉挛,因为身体内的其它器官不舒服,都可能影响到胃。只是这些情况比较少见。
缓解胃痉挛2方法:侧躺、启动人体自带的天然胃药
胃痉挛发作起来,常让人痛到“怀疑人生”。高晧宇指出,此时有两个方法可以缓解疼痛:
● 侧卧、热敷:整个人缩起来侧卧,并在疼痛处热敷。因胃痉挛是肌肉过度收缩,热敷有助放松。
● 按压穴道:可按压位在膝盖外侧上缘两寸(三横指)的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用于应付急性疼痛。
梁丘穴:位于膝盖骨上缘外侧端上2寸(约三横指处)。(健康1+1/大纪元)<br/>
如果肚子按起来不痛,还可以按中脘穴,可舒缓疼痛。中脘穴位在脐上正中线4寸(五横指)。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孙茂峰在其着作《一穴解痛:针灸名家的独门诊治秘方》中提到,中脘穴离胃非常近,可直接对着“火源”喷水灭火,对治疗胃脘痛、腹胀和嗳气吞酸等都有效果,将其形容为人体的“天然胃药”也不为过。
当疼痛缓解后,仍要就医治疗,找出造成胃痉挛的病因。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4寸(约五横指)处。(健康1+1/大纪元)<br/>
多吃3样食物养胃 饭后走走帮助消化
胃痉挛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肠胃蠕动不好的患者,用药物促进肠胃蠕动、让排便顺畅。如果是压力大造成的,也有药物能调整、放松自律神经。
胃痉挛患者平时可多吃3种食物顾胃:秋葵、生姜、山药。秋葵有益胃部黏膜的健康,生姜有助肠胃蠕动,减轻肠胃不适。山药是对胃肠很好的食物,含黏质多糖可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及吸收。
还可多吃蔬果、运动让肠胃蠕动顺畅,避免便秘。若有食物吃了会不舒服,之后也要避开、少吃。
高晧宇表示,吃饱饭最好不要马上坐着,会让食物积在胃里,最好先走个10至15分钟。也不要吃太快,最好每一口饭都嚼15至20下,才能减少胃痉挛发作。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