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3月04日讯】去年,香港股市因为受到中共政府监管行动的冲击,遭受重创,恒生主要指数的表现可谓全球最差。进入2022年以来,港股的上涨动力仍然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港交所正在酝酿新的变化,为迎接中概股回流做准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大陆企业正在申请到香港上市或是二次上市。那么,港交所正在酝酿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会迎来香港股市的繁荣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港交所修改规则 迎接中概股回流
2021年的香港股市可谓“熊”冠全球,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4%,创下10年来最大年度跌幅,恒生科技指数则下跌了32.7%。而反观欧美市场,主要指数大多上涨了20%左右,亚太市场的主要指数也多数小幅上涨。另外,在去年的全球IPO市场融资上,港交所的全球排名也从第二位跌到了第四位。大家知道,去年港股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共的监管风暴导致互联网和地产巨头的股价大幅下挫。
然而,进入2022年以来,港股上涨的动力仍然不足,虽然在2月上旬有不错的表现,但进入下旬以来就持续下跌,截至3月2日,恒生指数今年已经累计下跌了4%,并创下5年多来的低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月23日表示,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需求庞大,但是海外上市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大,已经有不少中概股选择回流,香港已经为此做好准备,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增加市场流动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资平台的竞争力。
陈茂波特别提到,一些从事先进技术并且具有规模的科技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但是却没有盈利和业绩支持。为此,香港相关部门正在检视主板的上市规则,研究如何修订上市条件以配合相关公司的集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港交所或进一步放宽针对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门槛。
事实上,港交所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修订上市规则,比如在2018年就放宽规定,允许创新型企业的大中华发行人在港第二上市,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等十多家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回流。
去年11月19日,香港交易所再次宣布放宽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允许没有不同投票权架构、且属于非创新产业的大中华公司在港“第二上市”,并且给予“双重主要上市”的发行人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也相应降低了上市公司最低市值的规定。
而港交所修订规则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中概股回流。因为自从去年12月2日美国参众两院全票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最终实施规则之后,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已经是大势所趋。
问责法案规定,如果一家外国公司连续3年不提供审计底稿,将被禁止在美国的任何交易所上市。但是,中共政府禁止将审计底稿等传递给境外机构或是个人,理由是涉及国家机密、数据和信息安全等。滴滴出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退美回港”上市的。
正是在这样的监管压力下,包括字节跳动在内的很多公司,都无限期推迟了赴美上市的决定。去年下半年,仅有4支中概股赴美上市。
虽然中共证监会从去年12月开始,对境外上市的相关制度公开征集意见,还在今年1月表示,要加快推进相关监管政策的落地,但是,因为相关法规没有出台,所以到底哪些企业可以去境外上市,目前还没有定论。
至于很多已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尤其是对那些涉及数据与信息安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最终的结局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必须从美国退市,回到香港或是大陆上市。
根据毕马威发布的报告,2021年,在港交所募资金额前十名的公司中,中概股回流的有6家,大约占到市场集资总额的27%,中概股二次回港上市,已然成为香港市场的融资主力军之一。
现在,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最新表态,也意味着港交所正在修订规则,为迎接这些中概股回港做好准备,同时也为更多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开绿灯”。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关于大陆公司,申请在香港上市或是二次上市的消息。
大家知道,在过去三年里,在大规模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全球股市迎来了大牛市,但港股却表现惨澹。纳斯达克指数增长135.78%,深证成指上涨105.22%,但是恒生指数却下跌了9.47%。
那么,更多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是不是意味着会提振香港股市,让香港股市再度繁荣呢?
中概股回流 香港接不住?
私募股权投资“PAC资本”有一些分析,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在文章《纽约到香港,崎岖有泪光》中,作者认为,如果中概股撤离纽约,香港是接不住的。作者认为,香港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存在的。香港和纽约,就是一个市场,而且是同一拨人在交易,因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主流机构,就是美元机构投资者,主要资金来自欧美发达国家。这些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交易所,用相同的规则在做交易。
如果这些机构投资者认定,中国有国家风险(sovereign risk),会要求有风险溢价和估值折扣。如果进一步认为风险过大而不能投资,那么不管是在纽约上市,还是在香港上市,他们都不买。
所以,中概股在纽约一泻千里,香港股市就持续低迷,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认为离开纽约去香港,就能解决中概股问题,是不了解资本市场。
不仅如此,文章还认为,香港自身的一些特殊情况,也导致了即使中概股回港,也不能带来交易量和流动性的大涨。
比如:港交所的流动性和美国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2021年,港交所平均每天成交的金额是1,667亿港元,大约是214亿美元,而美国随便一个交易日,就是在4,000至5,000亿美元之间。
又比如,香港投资者喜欢盈利、能分红的公司,对不赚钱的新经济公司的容忍度较低,所以投行对这些项目也很谨慎,因为卖不动。但是,美国投资者,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投资者,能高度容忍新经济和不盈利的企业。
在“PAC资本”的这篇分析中,作者也提到了港股的流动性比较差。比如,一些购买此类港股的投资者发现,由于在香港市场找不到足够的买家,他们平仓时,不得不将所持港股转换成美国存托凭证(ADR)。而投资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香港的交易成本较高。比如,香港对大多数股票的买卖双方各征0.1%的印花税,并计划将此税率提高到0.13%,而美国则没有印花税,所以更具吸引力。
文中还提到,香港股市成交乏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大多被拒之门外,因为这些美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大多没有被纳入到连接香港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机制。
这其实是因为,大多数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都选择“二次上市”,而不是“双重主要上市”。
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是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要完全满足两个市场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市,那么它在香港上市时,也必须遵守香港市场的发行规则,两个市场的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股价表现相对独立。
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是指公司在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
根据粤开证券的报告,截至去年12月17日,中概股回港上市的19家企业中,除了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4家企业选择“双重主要上市”以外,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百度等大多数中概股,都是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
而南下资金,也就是内地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买入香港联交所股票的资金,不能购买“二次上市”的股票。
当然,如果南下资金太多,自然会影响A股的流动性,而且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希望吸引中概股回流,把A股市场作为另一个上市地,所以大陆监管机构也不会让太多的内地资金涌入香港。
目前,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额度,是520亿元人民币,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分别为420亿元。
因此,“PAC资本”的文章认为,内地的资金也不会成为香港市场的主流,没有主导权,不会有定价权。而香港这种国际资本市场的繁荣,还是要依赖国际机构投资者。
但是,由于去年中概股巨亏,一些机构减少了对中国的配置,也对香港流动性带来负面影响。所以,“PAC资本”也在文章中呼吁中共监管部门,要以实际行动给国际投资者信心。
作者说,“请珍惜国际投资人,不要再说去不了纽交所就去港交所的话了。等所有的中概股都转战港交所的时候,绝对不会是中概公司的第二春,只会是港交所的又一个冬天。”
香港股市凭什么吸引国际投资者?
其实,香港股市过去几年的实践,也佐证了这些观点,因为在过去3年,大陆企业已经主导了香港的IPO市场。2019年,在香港上市的184家企业中,内地企业的占比是62.5%;2020年,在香港新上市的154家公司中,有112家来自内地,募资额占到了IPO募资的99%。而在2021年,在港新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是87家,占新上市企业的89%,集资额占到了港股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的98%。
也就是说,在过去3年中,内地企业早就成为港股IPO市场的重要支柱,但是,并没有让香港股市变得更加繁荣,反而错过了全球大牛市,所以中概股回流香港,前景未必美好。
而且,造成香港股市低迷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共自己的监管政策导致的中概股巨亏,同时也重创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大家看到,直到最近,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等,还因为遭到监管而股价大跌。而这些网络科技公司,都是机构投资者认可的中国优质企业,是美国金融大亨索罗斯口中的“下金蛋的鹅”。
如果机构投资者对中共的监管政策失去信心,不再投资这些优质企业,那么即使这些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善。退一步说,即使机构投资者仍有信心投资这些公司,也会遇到融资规模小、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等问题,必然不利于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
所以说,上市的企业再多,也不等于香港市场会繁荣,关键点在于,中共体制的弊端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不改变,难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也要看这些上市企业是否有成长潜力,是否是优质资产。如果连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企业,都无法吸引国际投资者,还能指望其它不优质的企业吗?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顾问:李庭千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