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6月01日讯】近视眼未必要戴一辈子的眼镜,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视力恢复正常——近视雷射手术。然而近年来,关于近视雷射手术的争议越来越大,许多研究和病例表明,这种手术可能使部分的人视力不升反降,甚至带来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2000年保拉‧科弗(Paula Cofer)接受近视雷射手术后,她的眼睛变得极度干燥、有灼烧感、夜间视力严重受损,且留下了慢性疼痛。之后,她在自己的网站和脸书里,发表了许多进行近视雷射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1][2]
近视雷射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有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干眼症。但在保拉的网站中,有些人因此失去视力、变为残疾,甚至不堪长期痛苦而自杀的。
其中一例是韦伯女士。她在2017年进行近视雷射手术后,患上严重的干眼症,只能待在一片黑暗的家里,必须戴上帽子和特殊眼镜才能外出。她在30 岁时被宣布“永久残疾,无法工作”。
很多人认为,这些只是少数的例子。毕竟,任何一种手术都会有风险的。
200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家眼科研究所(NEI)和国防部(DOD)启动了近视雷射手术生活质量合作项目(LQOLCP),以了解这种手术可能导致的潜在严重风险。[3]
有574人参与这项调查,这项报告指出,这些人之中,多达46%的参与者在手术前没有视觉症状,但在手术后三个月出现了至少一种视觉症状;手术后的视觉症状最常出现光晕现象,多达40%;另有28% 是手术前没有干眼症状的参与者,在手术后出现干眼症。
报告最后提到,仅有不到 1% 的参与者在雷射手术后,因视觉症状(如复视、眩光、光晕、星芒)而在没有矫正镜片的情况下经历“很大困难”或“无法进行日常活动”。另有超过 95% 的参与者,对近视雷射手术后的视力感到满意。
近视雷射手术后,可能出现的4种视觉症状。(健康1+1/大纪元)
在一些针对近视雷射手术争议的报导中,FDA 官员的对外回覆也一直是:只有不到 1% 的手术患者会产生长期并发症。
近视雷射手术的争议
但是,前FDA官员莫里斯‧瓦克斯勒博士(Morris Waxler)向“健康线上”(Healthline)表示,这是错误的说法。他在2000年之前一直担任 FDA 的审查员,并且在1998 年投票批准近视雷射手术。然而这几年来,他转而向人们警告近视雷射手术的风险和长期副作用。[4]瓦克斯勒指出,2019年他向 FDA 提交的一份文件提到,制造商向 FDA 提交的数据“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摘要”(SSED),显示有两位数百分比的近视雷射手术患者,在手术后6~12 个月,出现迟发性或持续性并发症。
与瓦克斯勒相似,一开始支持,后来反对的人,还有台湾最早引进近视雷射手术的医师之一,蔡瑞芳。他在2012年宣布“封刀”,不再为病人进行近视雷射手术。
当时,他的理由是发现该手术具有长期风险。例如,不少当年接受雷射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使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响。他研判可能和手术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另一个原因是,多年后回诊的患者,发现当年手术中切开的角膜瓣并没有愈合。患者因一些生活中的小意外,如被狗狗或小孩撞到眼睛,造成角膜瓣移位而回诊求助。
被切开的角膜
目前近视雷射手术的主流方法之一,是LASIK雷射屈光角膜层状重塑术,简称“飞秒”(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飞秒手术会在角膜上,切出一片角膜瓣。(健康1+1/大纪元)
飞秒是将近视患者的角膜环切,切出一片角膜瓣,并掀起来。接着以准分子雷术切削角膜中最大块的基质层,最后再将角膜瓣盖回去。由于角膜变薄、焦距变短,从外进来的光线就能对焦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近视雷射手术可改变角膜弧度,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健康1+1/大纪元)
飞秒在1990年代发展出来,确实让许多人成功摘下了眼镜。但是,手术中切开的角膜瓣,却因无法与角膜紧密愈合,多年之后仍可能因碰触、撞击或大力揉眼睛,导致角膜瓣位移。
除此之外,一些并发症被认为与角膜瓣、角膜变薄有关。
例如,眼睛剧烈疼痛,像针刺或刀刺。
迈阿密大学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ami)临床眼科副教授阿纳特‧加洛尔(Anat Galor )博士等专家在2015年发表的研究里指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飞秒手术因为要切削角膜,已知会对角膜神经造成损害,一些患者在近视雷射手术后经历的持续性眼痛,可能是因为角膜神经损伤。 [5]
在部分患者中,这些神经病理学变化,可能是雷射手术后某些长期干眼症状的原因。
获得美国眼科学会荣誉奖的辛西娅‧麦凯(Cynthia MacKay)博士是少数公开反对该手术的眼科医生之一,她说手术会切断微小的角膜神经,使角膜变薄、变弱,并永久性地改变眼睛的形状。
她向《纽约时报》指出,在雷射手术之后,所有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对比敏感度,即区分灰色阴影的能力。[6]
《英国医学期刊开放眼科》(BMJ Open Ophthalmology)2018年有篇文章提到,切过的角膜瓣间,可能会出现角膜上皮内生等并发症。[7]
第一次进行近视雷射手术后 ,出现角膜上皮内生的机率在0% 到 3.9% 之间。若因一些情况,如未达理想的矫正度数而再次进行雷射手术,机率就会增加至10%~20%。
另一种是罕见但严重的角膜扩张症。手术后,变薄的角膜可能会承受不住眼内压力,导致角膜表面变陡或凸出,并伴有视力下降。来自休斯顿的斯科特‧佩蒂(Scott Petty)在进行雷射手术的六个月后被诊断出角膜扩张症,即使经过治疗,他的视力仍持续恶化。这让他非常痛苦,就像热油脂在他眼里,让他“几乎要自杀”。
角膜扩张症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戴硬式隐形眼镜、微创手术,有些人则需要进行角膜移植。[8]
2017年的一项美国研究调查发现,角膜扩张症会在雷射手术后几天到一周发生,也可能迟至几年发生。50%的病例在第一年内出现,高达 80%的病例在 2年内出现。 [9]
最新的技术就安全吗?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争议和担忧,有些人持不同观点。例如,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执业的屈光外科医生罗伊特‧鲁宾菲尔德(Roy Rubinfeld )博士向今天电视表示,他非常信任这种手术,他和他的妻子、女儿都做了近视雷射手术。他认为,近视雷射手术并发症在早期更为常见,但现在设备和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最新的近视雷射手术是2016 年FDA批准的SMILE微创角膜透镜萃取术,简称“全飞秒”(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
这个最新的技术,不用切出角膜瓣,且伤口仅2~4mm,比飞秒(20mm)小很多。角膜表面是神经高度分布的地方,切割角膜一定会损伤神经,但全飞秒伤口比例小,对角膜神经的破坏较少。眼科医生预计它会比飞秒更具优势,并有类似的良好矫正结果。
全飞秒手术的伤口仅2~4mm。(健康1+1/大纪元)
但一些接受全飞秒的人,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2018年年底,底特律一家电视台的气象学家洁西卡特‧斯塔尔(Jessica Starr),在进行全飞秒手术后的2个月自杀。 [10]
在自杀前一个月,洁西卡在脸书公开一段影片,称她因全飞秒手术导致眼睛干涩和视力模糊。她的丈夫对外强调,洁西卡在手术之前非常健康,没有忧郁症、没有潜在问题。[11]
洁西卡自杀后,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屈光手术临床委员会主席、眼科医生约翰‧武基奇(John Vukich)博士对底特律市最大的日报《底特律自由新闻》(Detroit Free Press)说,全飞秒手术与飞秒“基本相同”,并且都非常安全。[12]
接受过近视雷射手术的他补充,这是一种改善了许多人生活的手术,但就像在任何手术,都没有零风险。
关于全飞秒的风险,需要时间去验证。一些新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最新技术,仍不可忽视角膜神经受损和可能有角膜扩张症的风险。
2020年《屈光手术杂志》(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发表一项研究:近视雷射手术后对角膜神经的影响是长期的。全飞秒比飞秒具有更好的神经保存和再生结果,但即使在术后5.5年,这两种手术都无法让角膜神经恢复到正常水平。[13]
而2022年2月《验光与视觉科学》(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记录了一名年轻女性进行全飞秒手术后,过了11个月,她怀孕了,并在妊娠初期出现视力模糊,并在术后两年被诊断为角膜扩张症。[14]
学者认为,怀孕期间的荷尔蒙的变化可能影响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另外,在2017年有项体外研究发现,全飞秒手术并不比飞秒更安全,在低幅度的近视矫正中,甚至可能比飞秒的安全性更低。[15]
全飞秒、飞秒手术都会改变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Shutterstock)
每人只有一双眼睛 术前多考虑
在近视雷射手术发展了二十多年的现在,正、反的声音仍持续着。多数人可能是幸运的那一群——没有严重、痛苦的并发症。但是,这些人之后仍可能面临要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的情况,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环境或是随着年龄增长等情况。[16]
美国FDA就提醒,正在考虑雷射近视手术的人,可能要留意几点。例如:可能要进行多次手术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手术的结果可能不会持久;未来可能还需要老花眼镜;手术的长期结果是未知的;双眼同时进行手术可能会有额外风险。[17]
最重要的是,人们能承受那可能发生的低机率风险吗?毕竟,每个人只有一双眼睛。
因此,FDA在说明眼睛雷射手术的一个分页“飞秒手术什么时候不适合我?”里,关于哪些情况可能不适合进行手术的问题里,第一条就写着:
若你不是风险承担者(risk taker)——在一定比例的患者中,某些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当下的近视雷射手术,还没有长期的风险数据。 [18]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