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中国意外降准 释放什么信息?

2023年03月22日财商天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3月22日讯】大家知道,北京当局宣称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复甦,但是中共央行最近却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中共央行为何突然降准?中国经济复甦的势头到底如何?又为什么说,中国的经济复甦难以持续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中国降准不足以支持经济复甦

中共央行17日宣布,将在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经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是中共央行自去年12月初降准之后,再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在本次调整之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6%。
中共央行表示,此次降准旨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经济学家估计,降准可释放大约5,000亿元人民币用于信贷投放。
之前,中共央行行长易纲,曾在本月初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过,“目前实际利率水平比较合适,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仍是有效方式”,这是在暗示继续降息的概率很小,但降准仍有空间。
但是,没有人预料到,央行就在此时突然降准了。《华尔街日报》报导称,中国降准释放流动性,是经济学家普遍没有预料到的,这显示出中共当局对经济复甦持谨慎态度。
那么,中国经济目前的复甦势头如何呢?
从数据看,中国经济活动在1~2月出现了反弹。为了避免新年假期对数据造成扭曲,中共国家统计局将1月和2月的主要经济指标合并公布。
从工业生产来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2022年12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
从消费来看,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而2022年12月份,是同比下降1.8%,两年平均增长5.1%。
从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
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经济活动确实有所改善,但却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依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但是汽车消费走弱,地产行业修复不均衡,外需回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至0.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也比去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就像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的,1~2月的经济活动反弹,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存在低基数效应;第二,防疫优化叠加节日效应,此前被积压的需求集中释放,居民出行和消费存在一定的爆发性增长;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力,叠加地方政府“拼经济”的意愿强烈,基建等重大项目投资靠前发力,对经济修复起到明显助力。
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修复并不稳固,消费和投资的需求都很疲弱。这一点从2月份的金融数据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中共央行3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金融数据全面回落。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16万亿元,和上月相比,分别暴跌了63%和47%。
信贷结构仍然延续了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但主要是企业部门的贷款,占比达到89%。
其次,实体经济的需求并不旺盛。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1万亿元,从1月份的75%占比,降到了68%。相比之下,2月企业新增存款规模,大幅反弹到1.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
第三,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2月份住户部门存款,增加将近8,000亿元,而贷款只增加了2,000多亿元。
虽然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9%,增速创下7年来新高。但是,M1增速走低、M1与M2剪刀差扩大,说明企业实际投资需求较弱,资金的活化程度依然较低。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 从历史上看,M2与名义GDP增速差超过6%的时候,通常是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大的阶段。虽然在2020年和2022年,M2与名义GDP增速差,也超过6%,但是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货币“空转”现象明显。
以前,中国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房地产和出口。但可以看到,目前房地产行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出口也在持续走弱。以美元计,中国1~2月的出口、进口同比各降6.8%和10.2%,已经是连续4个月录得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央行突然降准,显然是要提振消费和投资,因为居民和企业的信贷需求依然疲弱。
但分析普遍认为,央行降准并不足以支持经济复甦。因为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
投资信心不足,这一点,从中共统计局自己发布的数据中,也看得很清楚:2月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0.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了0.8%。此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1%;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2%。
另一点,消费信心不足,从数据中也看得很清楚。虽然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但增速较快的是餐饮类、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以及石油及制品类、烟酒类和饮料类。
也就是说,1~2月的消费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共放开了疫情管控,又恰好赶上了中国新年,以及油价上升,才刺激了民众的消费。
但是,家庭耐用品的销售则非常不景气,比如:汽车类消费,同比下降9.4%; 通讯器材类消费,下降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0.9%。
这说明,中国的消费增长缺乏长期动力。尤其是现在,经济下滑,民众收入下降、甚至找不到工作,拿什么来消费呢?

青年失业率再上升

此外,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显示失业率再次小幅上升。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上升更为明显。16到24岁人群的失业率,上升了将近1个百分点,达到18.1%,只是略低于2022年夏天触及的纪录高点。
中共人社部官员表示,2023年需要在国内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是1,662万人,规模创下了近年新高;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也会再创历史新高。
但在2013年,中共前总理李克强就说过,保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保就业,中共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后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左右,中国就需要7.2%的经济增长。
但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两会上,中共确定的今年GDP的目标增速为5%,是近30年来的最低。那么,按照李克强的说法来看,就肯定保证不了充分就业。
事实上,中国的就业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可以说是“哀鸿遍野”。据大陆财新网报导,去年的秋季校园招聘几乎腰斩,不少企业甚至放弃校园招聘活动;还有企业招聘1,000个职位,报名人数竟然高达10万人。
大家知道,在中共当局的监管重拳下,教培业、房地产业、互联网公司等上百万的就业机会蒸发了,加之中美贸易战,企业工厂外移,制造业和科技业也面临困境,让青年失业率狂飙。
不只是求职抢破头,就业焦虑的情绪也弥漫在中国职场。
中国最大的招聘公司“智联招聘”2月16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大约5万名在职人员的调查显示,47.3%的受访者担心今年可能会失业,去年这个数字是39.8%。另外,大约60%的人认为,“不确定的经济环境,是影响他们信心的主要因素”,也高于去年的48.4%。
因为失业率高,工作难找,中国年轻人近来还兴起“孔乙己文学”。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些年轻人把自己比做鲁迅笔下穷酸潦倒但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自己从所谓的“天之骄子”降格成了“就业困难群体”,比如,有人说“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当服务员,可是我上了大学拉不下脸 ”。
因为年轻人求职难,甚至一种叫作“全职儿女”的新型职业也开始流行。
中共央视网近期就报导说,最近3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于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就全职在家照顾父母,由父母发工资。
3月17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13.3%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是父母的“全职儿女”。不少全职儿女也在网上说,每天给父母买菜、做饭、做家务,然后问父母要一点钱用。
不过,有点嘲讽的是,中共新任总理李强前几天还在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但是,当这些“人才”都找不到工作,蹲在家里当“全职儿女”时,中国经济怎么会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呢?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陈思雨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