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遙遠:美國暖風把中國吹醉了嗎

2012年06月07日評論
【新唐人2012年6月7日訊】美國駐華大使館又「干涉內政」了,多管閒事,每天發佈北京空氣質量PM2.5值。我國人民一不怕問題食品,二不怕問題藥品,還怕喝西北風中毒嗎?這一回,環保部很生氣。周部長吟詩批評:「暖風吹得遊人醉,莫把中國當美國。」

美國使館公佈PM2.5值,是否干涉內政?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大眾來說,此舉帶來兩個好處,一是科普,以前絕大多數人不知PM2.5為何物;二是鞭策,環保部門重視了,很多城市也開始公佈,滿足公眾知情權,接受公眾監督了。雖然周部長指出中國環保具有「疊加、多因素、壓縮式」的特點,這些概念搞得老百姓一頭霧水,但不管怎樣,正視總比漠視好。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PM2.5標準、並進行嚴格監測的國家。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城市空氣中出現大量含重金屬、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是周部長所說「低標準」PM10監測不到,或不必監測的。但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在歐盟國家中,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而PM2.5還可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為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推波助瀾。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準。而最為悲催的是,PM2.5一直未被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因此這就成了美國大使館數據和政府官方數據直接衝突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環保部聲色俱厲,責令美使館這個環保「義診醫生」收手呢?

其一,難度大。我國國情不具備環保的高標準。我國處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轉型發展時期,又是世界工廠。在我國各地的三產結構裡,工業是老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工業是老大;對安置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業是第一抓手;方興未艾、如火如荼的工業園區,突飛猛進的居民汽車擁有量等工業化階段表徵,都導致PM2.5值高居不下。可以說,要把我國PM2.5達到美國標準,除非捨棄「工業化」。而捨棄「工業化」,我國現代化就成海市蜃樓。

其二,很丟臉。我國PM2.5值之高令人汗顏。在全球空氣質量圖上,紅色表示PM2.5密度最高,出現在北非、東亞和中國。我國華北、華東和華中PM2.5的密度,指數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全球最高,甚至超過了撒哈拉沙漠。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於10是安全值,而我國這些地區全部高於50接近80。去年12月4日下午19時,美國駐華使館監測到北京PM2.5濃度為522,空氣質量指數(AQI)為500,健康提示為「Beyond Index(指數以外)」,由於在美國使館公佈的AQI中,最高數值只有500,因此網友驚呼「再次爆表」。

其三,怕牽制。PM2.5值「爆表」,凸顯我國生態環境的嚴峻局面,在國際上造成負面影響。就像腐敗成為西方國家抨擊我國政治文明的把柄一樣,PM2.5值「世界第一」,成為西方國家批評我國生態文明的佐證,給中國發展戰略帶來外部牽制的變數。

其四,恐民怨。工業顆粒物污染嚴重危害大眾的人身健康,會引發新一輪民怨,增加大眾對政府執政道德和能力的不滿情緒,使政府在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更加為難,使中國發展模式陷入更為尷尬。數據在中國,一直是可以玩捏的泥巴。美國使館每天公佈,還怎麼玩捏?

我國是後發國家,正在跋涉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之路。工業化促進人類文明,改善人類的生存、生活,但也付出慘重的環境代價。我國環保政策應該著眼於國情,但不能止步於國情,不能以「國情」這個萬能帽子,去遮蓋決策失誤和客觀危害,剝奪公眾知情權,而要向世界生態文明看齊,增加環保信息透明度,實現環保法治。西方國家工業化成功之路,我們只爭朝夕在追趕;而西方國家工業化付出的環境代價,我們是否可以規避,或以技術創新、綠色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增長方式,把環境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呢?

刻意隱瞞,遮掩客觀存在的危害,是一種失德;不反省自我,而把過錯引咎於揭露者、批評者,是一種失范。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轉型時期,環保工作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或法治滯後,相信公眾都會接受和理解。但是,公眾絕不能接受環保部門的遮掩和忽悠。

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敲響了「世界工廠」的環保警鐘。工業化、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人類本身的全面發展,而不是自我糟蹋和摧殘。發展經濟,歸根結底是為大眾謀求幸福生活,而不是給地方官員塗上更濃豔的政績胭脂。把該做的事全力做好,把不該做的事堅決捨棄,這是盡善盡美之道。

既然美國環保醫生義務出診,我們就不必生病怨醫生了。怨天尤人,既不厚道,也不理智,還有點狼狽。倒不如大大方方,坦坦蕩蕩,抓緊治療,才是良策。官場假大空的套路,老百姓都領教過,至今心有餘悸,比PM2.5值「爆表」更令人不安。假話「爆」了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和理性。

有詩道:暖風吹得遊人醉,莫把常人當傻瓜。

文章來源:《博客日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