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是他失智禍源?中年人防失智症的關鍵(組圖)

2020年05月08日健康
52歲的吳先生原是一名業務員,為人熱情、幽默風趣,是社交場的老手。後來他的公司卻突然倒閉,他一夜之間丟了飯碗,措手不及。
於是,他試圖再找工作,沒想到屢次碰壁。重覆經歷振作、失敗的循環後,吳先生意志漸漸消沉,變得沉默寡言,時常待在家中,出現了憂鬱的傾向。
有一日,吳先生的太太發現他在臥房裡小便,當時他的理由是:突然尿急,來不及去廁所,只好尿在臥房地板。但這樣的情況卻越來越常發生,小便的地點有時在客廳或其它地方,有時人進到廁所,卻尿在馬桶旁的地板。
太太感到很不對勁,帶著先生去林新醫院找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求助。經過與醫師對談、照腦部影像,吳先生被確診為失智症。
憂鬱、判斷力變差 可能是失智症徵兆
失智症是一種非正常老化、不可逆的疾病,症狀未必一開始全部出現,可能會逐漸表現出來,但隨著時間拉長,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在病人發病初期,家屬通常不容易發現,因為病人大部分時候是正常的,但仍有些異狀會在生活行為中顯現出來:
1. 記憶力變差、失去部份記憶,別人提醒也想不起來。
2. 認知功能出問題、判斷力下降,原本熟悉的事變得無法勝任。例如,無法在正確的地點小便。
3. 學習能力下降。
4. 出現對時間、地點的感知混亂。
5. 情緒或人格改變。
6. 言語表達出現困難。
7. 不愛與人互動、出現憂鬱傾向。如開始不愛出門或是對之前熱衷從事的活動顯得興趣缺缺。
吳先生就表現出憂鬱、認知能力和表達力下降等問題。林志豪回憶,在對談時,他發現患者邏輯不太對,且能形容表達的東西有限,無法在正確地點小便更是失去判斷力的表現。腦部影像顯示,吳先生前額葉的地方出現明顯萎縮。
感官刺激少、失眠 讓大腦易退化
吳先生的失智症,可能源自於長期失業的打擊。而失業造成失智,通常是由於多方面的影響。
1. 孤獨感
很多中年人失業後,可能隨之失去以往最主要的社交方式,從而導致孤獨感。
孤獨感屬主觀感受,即使身旁有許多人,仍可以感覺到寂寞。這不只是一種心理狀態,還與健康有關。孤獨感可能會使身體出現發炎症狀、血壓升高,這兩者都是增加失智症機率的因子。
失智症患者也會有孤獨感,是因為在大腦海馬迴與記憶、情緒相關的位置,β類澱粉蛋白堆積比例比較高,進而影響記憶和情緒,讓患者容易感到孤獨、焦慮、憂鬱。
但究竟是孤獨感誘發β類澱粉蛋白堆積,還是孤獨感只是β類澱粉蛋白堆積的一個前兆,目前醫學界並無定論。林志豪認為,應是雙方都互相有影響。
失業是他失智禍源?中年人防失智症的關鍵(組圖)
孤獨感屬主觀感受,即使身旁有許多人,仍可以感覺到寂寞。(pixabay)
2. 感官刺激減少、退化
長期失業的人長待在家中又沒其它事可做,例如整日只看電視,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刺激很單一,易使感官能力變差,促使大腦退化。林志豪表示,門診許多老年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也是因為在家中沒事做,或聽力、視力變差的緣故。
3. 壓力、失眠
失業也會造成壓力,進而失眠。大腦裡的淋巴管在熟睡時才會打開,清除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但失眠和睡眠品質不好會使這類不正常蛋白質清除較少,造成隔日醒來頭腦昏沉、反應變差,長期下來易引起腦部退化。
4. 不良生活習慣
另外,失業後為了解悶,可能伴隨喝酒、抽菸等不好的生活習慣,這些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是失智症的因素之一。本身如果有肥胖、慢性病等問題,也會增加失智風險。
林志豪強調,不是每個人中年失業在家都會有失智風險,而是如果伴隨上述情況,甚至有家族遺傳史,就可能造成失智症。
中年人防失智 應練習獨處、終身學習
近月來,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造成許多人失業或生意慘淡,經濟壓力隨之而來。林志豪說,他挺擔心這些失業者。
對於面臨失去工作和收入的中年人,此時,身邊的人要即時給予幫助。也可求助於政府及社會的資源,例如申請紓困補助,減輕經濟壓力、心理壓力。若失業者發現自己有憂鬱傾向或開始失眠,要尋找專業醫師治療,不要一味忍耐。
由於現在政府多鼓勵人們在疫情期間多待在家裡,因此可做一些能在家進行的活動,例如,和親友一起打牌,用家庭式卡拉OK唱歌抒壓,做適合自己的居家健身運動。還不妨趁此機會,學習新事物、新技能,持續讓大腦保持靈活力。
林志豪指出,不論何時,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可降低失智機率。許多失智患者在發病前有共通點是:退休後失去目標,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變得閒散沒事做,無聊寂寞。他建議,可練習獨處時做什麼較不孤單,且從年輕時可以多培養廣泛興趣。畢竟,預防失智不是等到進入老年才開始。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